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唐山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10:19:22 来源:唐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61次

(2002年2月25日)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良好开局。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较快,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物价平稳,城乡市场繁荣稳定;对外开放继续扩大;财政金融形势良好;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0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79.62亿元、514.27亿元和312.56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4%、11.8%和11.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4379元,比上年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8:51.1:31.1。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偏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企业改制相对滞后,技术创新能力及市场适应能力不高,生产经营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社会有效需求增长缓慢,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乏力;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不够理想;就业压力增加,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发展中的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加以解决。

一、农业

2001年,全市农业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较大力度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针对严重的风雹、干旱等自然灾害,坚持节水求发展,调整促增收,农村经济保持了稳步、健康发展。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调减78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73.37万吨,比上年减少0.8%。棉花、油料、蔬菜播种面积继续增长,全年棉花总产量20071吨,比上年增长1.3倍;油料总产量25.01万吨,比上年增长19.8%;蔬菜总产量达1032.95万吨,比上年增长8.3%,蔬菜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品质进一步提高。干鲜果总产量177.91万吨,比上年增长69.8%。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发展到50万亩。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6674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0.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89%。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随着区域特色养殖规模的扩大,产业化经营率的提高,主要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为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肉类总产量61.79万吨,比上年增长3.1%;禽蛋产量31.74万吨,比上年增长4.5%;奶产量41.62万吨,比上年增长22.3%。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远海捕捞、海水综合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及稻田养殖得到迅速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1.71万吨,比上年增长5.6%。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6.73万吨,比上年增长8.5%;淡水产品产量14.97万吨,比上年下降0.8%。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财政直接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2053万元,比上年增长37.9%。南部40万亩稻改旱工程全部完工,发展节水灌溉23万亩,增强了抵御干旱的能力。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6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8%。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名优新特产品增加。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北部山区新上集雨水窖7000多处。全市年末配套机井达到12.67万眼,比上年增长7.8%,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9.10万公顷,增长0.5%。

乡镇企业继续保持稳步发展。乡镇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适应市场能力普遍增强,产销形势明显好转。全年完成增加值3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实现利税8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系统坚持改造提高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批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技术创新项目已见成效,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压缩淘汰了落后的生产能力。通过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引入民间资本,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479.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钢铁、建材等支柱行业仍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1.99亿元,增长8.5%;集体企业完成31.41亿元,增长10.3%;股份制企业完成109.38亿元,增长14.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23.84亿元,增长1.0%。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9.82亿元,增长5.5%;重工业完成202.09亿元,增长14.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8.71%。

由于加大了对传统产品的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力度,产品结构进一步适应市场的需求,加之宏观经济环境对原材料、能源类产品的需求增加,使我市的主导行业煤炭、炼铁炼钢及其压延加工业、水泥制造业等的生产增长较快。在重工业中,原煤增长10.4%,铁矿石原矿量增长3.8%,钢增长117.5%,成品钢材增长63.5%,生铁增长50.1%,煤气、焦炭、客车、发电量等均有所增长;釉面砖、卫生陶瓷、纯碱等略有下降。在轻工业产品中,原盐增长3.0%,机制纸板增长18.5%,服装、纱、布、丝织品、日用陶瓷、白酒等产品有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2001年,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6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实现利税73.3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实现利润35.83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6.85%,总资产贡献率9.27%,流动资产周转率1.83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5.68%,全员劳动生产率47639元/人。

建筑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4.92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76亿元,比上年增长9.9%;工程结算税金总额3.86亿元,比上年增长73.9%。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对传统行业技术改造投资速度加快,有力提高了我市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基本建设投资继续保持一定规模,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0.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

在国有和其他单位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8.88亿元,比上年下降3.6%;技术改造投资完成53.78亿元,比上年增长10.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投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市24个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6.1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54.6%。年内已建成投产和部分投产的项目主要有:西外环高速公路、东出口立交桥、荷花坑市场、国家粮食储备库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2001年,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180.2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8%。

年内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原煤开采4万吨,天然原油7万吨,炼钢10万吨,热轧钢材30万吨,输电线路长度(11万伏及以上)100公里,水泥10万吨,程控交换机68839线,日用陶瓷1700万件,新建公路8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4.4公里,高等学校学生席位4522个,中等学校学生席位7780个。

2001年,全社会房屋竣工面积443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22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64.5%,其中住宅房屋竣工率64.8%。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1年用于公路建设资金6.95亿元。年内西外环高速公路竣工通车,唐山环城高速公路全线贯通,成为全省第一个拥有92公里环城高速公路的城市,位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以此为标志的我市“O+X”高速公路网建设取得全面胜利。到2001年底,四纵四横干线公路网初步形成,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82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89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12公里,跨入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年内改、扩建公路(包括乡村公路)447.2公里,其中国省道路26.6公里,地方道路420.6公里,修建各种桥梁18座,涵洞10道,极大改善了我市整体交通环境。

公路运输稳步发展,道路运输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全年客运量4416万人,客运周转量16.21亿人公里,均比上年增长1%;货物运输量10262万吨,货物周转量72.01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1%和2.3%。高速客运和快速货运成为交通运输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水路运输持续增长。京唐港建设步伐加快,200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千万吨大关,达到1098万吨,比上年增长21.7%,已跨入全国大港行列。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20.5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主要邮电业务实物量与上年比较,特快专递增长52.6%,函件增长3.1%。年末全市拥有电话机135.53万部,比上年增加35.46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19.4%。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73.26万门,比上年增加46.51万门。移动通讯发展迅速,年末移动电话达到78.50万部,比上年增长58.0%。互联网用户达到11.4万户。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随着全市经济和居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和档次逐步提高,有力拉动了我市消费品市场的发展。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1.36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市区零售额95.73亿元,县(市)的零售额155.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4%和12.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9.6%,餐饮业增长20.6%。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1%,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全市集贸市场个数发展到545个,其中各类专业市场115个。城乡集市贸易实现成交额270.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贸易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大型超市、连锁店发展迅速。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中,国有、股份合作制企业销售额分别增长34.0%和75.4%。

市场物价平稳。2001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1%,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上升;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则有所下降。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一定规模。在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我市积极参加了国家、省举办的多次对外招商和经贸洽谈活动,成功地举办了第四届中国陶瓷博览会和经济技术合作暨贸易洽谈会,开辟了新的国际市场和招商引资渠道。

2001年,全市进出口总额5291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出口总额32600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6%。从出口品种看,纯碱、家具、花生和服装出口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19.2%、19.0%、90.7%和8.7%。机电产品、服装、家用陶瓷和水产品是我市主要出口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49.3%。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长87.2%。

全年批准外商投资合同53项,合同总金额17066万美元,合同外资额519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实际利用外资1.54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9.5%。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17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3.3%。年内建成投产(开工)的三资企业15家。

全年共接待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洽谈贸易和从事其它友好活动的外国和港澳台胞3.64万人,比上年增长13.6%。国际旅游收入11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

七、财政、税收、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收入快速增长。我市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依法治税管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2001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一般预算收入35.79亿元,比上年增长28.1%。一般预算支出52.19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全市税收收入完成75.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国税收入38.63亿元,地税收入36.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57.6%。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信贷力度加大。2001年底,全市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为789.69亿元,比年初增加77.35亿元。金融系统各项贷款余额为493.52亿元,比年初增加39.08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904.31亿元,现金支出1921.38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7.06亿元。

保险事业高速发展。各类保险机构共承保各种保险金额1113.99亿元,比上年增长44.2%;保费收入13.76亿元,比上年增长34.4%;赔给付金额3.80亿元,比上年增长8.7%。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1年,我市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和城市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年内延伸、改造、扩建城市主次干道29条,市区东西出口道桥竣工通车。新开4条、延长9条公交线路。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140万平方米,扩供煤气用户1.40万户,新增日供水能力8万吨,污水处理能力15万吨。

同时,继续加强“环境工程”建设,对重点街区进行了高标准装饰美化,对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居民小区进行了大规模绿化改造。市区共植树125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50公顷,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38%。建成青龙河、唐丰路等5条绿化风景带。城市生态园林防护带基本形成。随着市区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加强了工业污染源深化治理和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污染防治,注重了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全年共完成限期治理污染项目807个,工业废水处理率达到96.8%,工业废气处理率达到96.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1.0%。陡河、南湖公园水体基本还清,滦河污染源得到初步控制,城乡环境形象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及以上标准150天。

九、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我市继续实施“科技兴市”发展战略,科技队伍稳定发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科研成果82项,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1项,国际先进水平的1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48项。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24项。全市共授权专利467件。技术市场交易额1.53亿元。在科研成果中,冀东磁铁矿烧结成矿规律及在生产上的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污水处理成套设备智能控制软件系统、小球烧结燃料添加方式及溶剂外加的研究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888所,各类学校专职教师7.08万人,在校生128.97万人,其中高校在校生比上年增长12.7%。幼儿园在园幼儿11.05万人。小学生在校人数64.3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全市有盲聋哑学校14所,年末就读学生1471人。在巩固“普九”成果的基础上,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8%以上,高中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高等教育又有新发展。全市高校招生比上年增长49.6%。唐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先后成立,滦县师范、玉田师范和唐山师范学校分别改建为唐山师范学院分校和小学教育部,唐山大学专升本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提高了唐山传统艺术在全国的知名度,推动了评剧艺术的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20个,文化馆和群艺馆16个,博物馆5个,图书馆14个,总藏书132万册,年借阅人数93万人次。公开出版报纸7种,杂志11种。全市拥有广播、电视台(站)28座,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为100%。有线电视网络长度3300公里,用户达到42万户。

城乡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合作医疗、乡村一体化办医不断扩大,预防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各类医院483所,医院床位达2.1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6万人,其中主治医师以上8287人。第四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举办了首届社区群众体育大会和农民健身表演大会,“全民健身周”活动被评为“全国优秀组织奖”,连续四次被国家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全市新建12条社区体育健身路径,全省首家体育健身公园在我市落成。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唐山籍运动员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团体冠军7次,获个人单项金牌71枚。在全国九运会取得优异成绩,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突出贡献奖”。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城市居民200户抽样调查,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33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消费性支出5667元,比上年下降2.4%。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120台,电冰箱102台,冰柜37台,洗衣机94台,空调器40台,家用电脑15台。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2001年,经济适用住房实际开工面积3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4.6万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0.2平方米,使用面积15.4平方米。

据对农村1250户抽样调查,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513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现金纯收入2967元,增长2.5%;人均可支配收入3350元,比上年增长3.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503元,比上年增长20.5%。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88台,电冰箱54台,洗衣机87台,摩托车50辆。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7.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1%。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职工人数89.45万人,职工工资总额达72.06亿元,比上年增长6.0%。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62.08亿元,比年初增加57.15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储蓄余额8028元,比上年末增加783元。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81所,入院人数达7363人。因自然灾害得到国家救济人员32.60万人次。成功进行了医疗体制改革,参加医疗保险的职工达到32.43万人。

十一、人口

我市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着力降低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00.15万人,其中市区168.8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36万人和0.47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06.26万人,比上年减少2.82万人;非农业人口193.89万人,比上年增加3.18万人。人口出生率8.30‰,死亡率5.20‰,自然增长率3.10‰,分别比上年下降2.75、2.01和0.74个千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