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石家庄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09:25:59 来源:石家庄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87次

2002年1月14日

2001年,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以发展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健康发展的态势,经济整体运行状态良好。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    合

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1085.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1%,增速高于年初确定的9%的预期目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8和0.4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完成增加值153.36亿元,比上年增长4.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1%。第二产业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 502.27亿元,增长9.6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3%。第三产业发展优势明显趋强,完成增加值429.82亿元,增长10.3%,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9.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95.94万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市区195.00万人,增长16.9%;非农业人口231.26万人,增长8.3%,其中市区163.2万人,增长12.5%;人口出生率10.0‰,死亡率5.0‰,自然增长率5.0‰。

劳动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年末全市县及县以上单位从业人员91.60万人。 年末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88.91亿元,增加5.30亿元,增长 6.3%。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9757元,增加 785元,增长8.8%。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全年有2.75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当年再就业率51.1%。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2.4%。全年城镇新安置就业人员0.91万人。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全市共有62.70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17.75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金社会发放率为100%,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8%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覆盖率为95.3%。全市有3.3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有4.7万人接受社会最低保障救助。全市社区服务设施4197处,各种福利院床位7057张。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93.3%。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1年底,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1.38万户,从业人员28.8万人;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6.8万户,从业人员87万人。个体私营经济预计实现增加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4%。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克服严重旱灾的不利影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200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07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种植业产值171亿元,增长3.9%;畜牧业产值128亿元,增长4.4%;林业产值4亿元,增长4%;渔业产值4亿元,增长12.2%。粮食生产由于播种面积调减和干旱影响,产量出现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为471.64万吨,下降2.8%。

农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全市粮食面积调减 21.17 万亩,优质专用小麦、优质专兼用玉米等种植面积增加。生猪、肉鸡、肉牛、肉羊、奶牛和特种养殖快速增长,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全年造林面积36031公顷,优质果品增加。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如下:

单 位    2001年   比上年±%

粮食                  万吨     471.64      -2.8

油料                  万吨      26.73        5.3

棉花                  万吨       1.37       28.9

蔬菜                  万吨    1007.89     11.5

水果                  万吨     163.20      -7.2

肉类总产量       万吨       90.11       3.5

其中:猪肉  万吨       54.67       4.1

牛肉  万吨      17.37       0.4

羊肉  万吨        2.76       4.9

禽肉  万吨      13.39       4.4

禽蛋          万吨      82.55       4.4

牛奶          万吨      33.11      21.5

水产品        万吨       2.38      12.2

年末生猪存栏  万头     473.10       0.7

当年出栏肉猪  万头     742.60       4.0

农业机械化水平继续提高,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681.67万千瓦, 比上年增长2.1%。农用运输车34.5万辆,增长10.4%。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机电排灌面积48.96万公顷 ,增长1.3%。化肥施用量(折纯)48.2万吨,增长1.0%。农药使用量1.2万吨,增长3.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企业积极适应市场需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深化企业改革,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2.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85.73亿元,增长15.8%;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71.99亿元,增长9.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14.30亿元,增长1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单位        2001年        比上年±%

发电量          亿千瓦时     188.00            1.0

原煤                 万吨        108.32          -7.2

焦炭                 万吨        185.35          20.5

原油加工量      万吨         265.64          -5.7

煤气             万立方米   18091.00           7.2

水泥                万吨        1308.10          16.1

生铁                万吨         132.12          23.2

钢                    万吨         133.62         19.2

化肥                 万吨          49.32           4.8

化学原料药      万吨          11.18          16.2

服装                 万件       3738.00           1.1

纱                    万吨           15.63           1.4

棉布                 万米      50779.00           4.4

乳制品             万吨             6.62          17.4

卷烟                万箱            34.00           7.9

交流电动机     万千瓦        246.11          19.2

泵                    万台              1.10         -12.0

机制纸             万吨             25.16           6.6

人造板           万立方米       186.44         18.7

自来水生产量     万吨        18063.00         -7.1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全市工业产销率达98.0%,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工业实现利税100.05 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2%,实现利润50.97亿元,增长13.1 %。 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5.49,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下: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总资产贡献率(%)              11.04

资本保值增值率(%)           108.42

流动资产周转率(次)            1.80

成本费用利润率(%)             6.68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年)     54893

产品销售率(%)                98.04

资产负债率(%)                63.65

建筑业全年完成总产值90.60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在省外完成产值17.62亿元,增长 3.1倍。装修装饰企业完成产值8.43亿元,增长1.3倍。年末建筑业工程技术人员1.34万人。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的督导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实行了重点项目认证制度,落实了投资项目集体办理制度,从而保证了我市固定资产投资的平稳增长。2001年我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完成6.8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87.93亿元,第三产业完成254.96亿元,农村个人投资完成31.11亿元。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31.80亿元,增长6.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29.85亿元,增长3.8%;更新改造投资73.55亿元,增长5.1%;房地产业增长较快,全年完成投资28.18亿元,增长21.5%。全市房屋施工面积449万平方米,增长 37.6%。商品房销售面积84万平方米,销售收入 16.23亿元,分别增长21.7%和36.1%。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2001年,我市继续围绕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中心,加大开拓城乡市场力度,消费品零售市场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01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9.1亿元,比上年增长11.6%。

大型零售商场发展势头强劲,购物环境明显改善。今年新开业的一批商场为省会商业繁荣注入了新的活力,商业基础设施和购物环境明显改善。我市超万平方米的商场和超市达13家,这些大型商场和超市在我市商业中已充分显示出其核心竞争力,其中北国商城等7家大型零售商场和超市全年零售额完成27.2亿元,占市区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17.4%。

商业业态不断得到调整,连锁零售业、餐饮业作为新型的现代营销方式发展势头强劲。2001年我市连锁零售业、餐饮业连锁总店已发展到17家,连锁门店达445家,连锁店、超市、专卖店等新兴商业业态发展迅速。

商品交易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流通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我市加快了市场改扩建步伐,当年新建市场25个,改扩建市场22个,重点培育建设了新华商贸中心、南三条小商品市场、辛集皮革商城等一大批市场,商品交易市场档次和规模不断提高。目前我市共有商品交易市场641个,其中消费品市场565个,生产资料市场76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达807.5亿元,比上年增长5.4%。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达49个,其中南三条小商品市场和新华商贸中心全年成交额分别达到169.0亿元和147.3亿元。

全市2001年市场物价总水平以及生产领域价格平稳运行。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

全 市        市 区       农 村

1.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99.8        100.1      99.4

其中:食  品                  100.1        100.4      99.5

烟酒及用品                    99.5            99.0       99.8

衣  着                    97.7          96.8       99.4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  97.9          97.5       98.7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98.6          97.5       99.8

交通和通讯                       95.8          94.3       98.1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1.5        103.1      98.9

居  住                            102.7       105.5      99.8

2.工业企业工业品出

厂价格指数        98.7

3.工业企业原材料、燃

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101.0

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99.8

5.  房地产价格指数            104.2

六、对外开放

全市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出口7.04亿美元,增长26.0%。在出口中,一般贸易5.74亿美元,增长29.9%,加工贸易1.29亿美元,增长11.8%。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2亿美元,增长99.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全年出口3.15亿美元,增长34.1%,占全市外贸出口的44.8%;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形势明显好转,完成出口3.09亿美元,增长4.6%。传统出口市场继续稳定发展,全年对亚洲出口2.54亿美元,增长11.6%。同时,大力开拓欧美市场,对欧洲出口2.67亿美元,增长49.0%;对美国出口1.23亿美元,增长28.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利用外资和引进内资成效显著。全市新批三资企业项目62个,比上年增长6.9%。合同外资金额1.98亿美元,增长4.4倍。实际利用外资1.98亿美元,增长35.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52亿美元,增长32.2%。全市引进市外资金58.09亿元,增长76.3%;引进省外资金41.70亿元,增长63.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外派劳务合同金额22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7.0%;外派劳务人员1257人次,增长34.0%。

国际和国内旅游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3.5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762万美元,增长8.0%。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268万人次,增长11.0%。国内旅游直接收入12.8亿元,增长17.0%;旅游综合收入50亿元,增长11.0%。

七、财政、金融

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础上,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强增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7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3亿元,增长17.5%。在一般预算收入的各项税收中,增值税完成7.80亿元,增长14.2%;营业税完成9.95亿元,增长16.5%;企业所得税完成8.41亿元,增长73.4%;个人所得税完成5.06亿元,增长53.1%。全市财政支出59.42亿元,增长18.2%,其中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分别完成5.5亿元和2.7亿元,增长20.4%和3.5%。

金融业不断强化和完善服务功能,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70.74亿元,比年初增加141.14亿元,增长1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继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23.24亿元,比年初增加71.97亿元,增长9.6%。其中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7.11亿元,比年初增加16亿元,增长6.6%。金融部门逐步扩大贷款,年末贷款余额1349.27亿元,比年初增加198.66亿元,增长17.3%。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1年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经济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据2001年完成的科技活动普查(R&D清查)资料显示,全市有科技活动的单位共381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550人,其中科研院所7035人,高等院校3894人,企业14420人,其他单位3201人;投入科技开发经费19.5亿元,其中科研院所7.9亿元,高等院校1.1亿元,企业9.8亿元,其他单位0.7亿元。有R&D(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的单位210家,R&D活动人员9857人,R&D经费投入为9.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91%,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基础研究支出0.63亿元、应用研究支出1.24亿元,试验发展支出7.23亿元。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开发人员和经费投入分别为8410人和4.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和30.6%。科研人员和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为“科教兴市”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研究与开发成效显著。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15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12项,属于国内领先水平69项,国内先进水平34项。全年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3项,自然科学奖2项,市科学技术特别奖3项,科技进步奖69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76.6%。全年申请专利1018项,授权560项。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实现6.7亿元,比上年略有增长。新增技术贸易机构151家。

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3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工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33.9%;技工贸总收入145亿元,增长34.3%;出口创汇10001万美元,增长2.7倍;实现利税11亿元,增长37.8%;财政收入3.56亿元,增长1.2倍。

教育战线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全市普通高等院校招生4.39万人,年末在校生10.81万人,毕业生1.49万人。在学研究生1762人。中等专业学校51所,在校生5.54万人,毕业生1.54万人。成人高等院校当年招生1.34万人,在校生3.07万人。全市普通中学704所,在校生78.4万人。职业高中72所,在校生7.31万人。小学4072所,在校生105.8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9%。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个,艺术表演场所23个。文化馆、群艺馆25个,举办文艺活动998次,举办展览175个。公共图书馆21个,藏书量280万册。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62个,其中医院98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4个,妇幼卫生机构24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4万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1.6万张。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5万人,其中医生1.4万人。体育技能比赛和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展开。全年我市选手在省级以上比赛共获金牌113枚,银牌156枚,铜牌 121枚。全市举办各种运动会316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13.5万人次。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畅通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559.4公里,道路面积724.9万平方米,桥梁159座,排水管道长度732公里。我市目前有水厂8座,日产水能力85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1054公里,全年供水量20469万立方米。城市公用事业继续发展。煤气管道长度285公里,供热管道总长度227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200万立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达82条,营运车辆1585辆,营运线路长度1144公里,年客运总量17889.2万人次。

环境保护受到重视,居民居住环境得到一定改善。重点烟尘污染企业实现达标排放,机动车尾气治理开始起步,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市容市貌有明显改观。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8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面积158.7平方公里,生态示范区3个,烟尘控制区16个,烟尘控制面积572.3平方公里,噪音控制覆盖面积520.6平方公里。全市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2%,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2%。民办保洁队伍人数1145人,全年清扫面积达1731.41万平方米,清运生活垃圾83.52万吨。绿化工作力度加大,年末城市公园27个,增加1个,公园面积284.65公顷,城市园林绿地面积3702公顷,园林绿化覆盖面积426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69平方米。

十一、人民生活

2001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05.07元,比上年增长5.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5%,增幅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人均消费性支出5578.90元,实际增长6.2%,其中医疗保健、居住、交通通讯等消费支出增幅均在10%以上。截止2001年年末,市区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22.0台,电冰箱93.3台,洗衣机95.5台,空调器76.0台,照相机51.0架,移动电话40.0部,电脑18.5台。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149元,增长3%。农村居民百户耐用品拥有量略有增加,百户拥有彩电83.6台,洗衣机79.7台,电风扇182.1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我市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截止2001年年末,市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居住面积达12.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8平方米,92.0%的家庭住上了单元式配套住宅。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29.74平方米,增加0.64平方米。

注:

⒈本公报中各项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⒉国内生产总值绝对量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2000年可比价格计算。

⒊因区划调整,全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统计由原来19个县(市)、区调整为18个。调整后,200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58元调整为3058元。

主要指标的解释

⒈国内生产总值(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这三种形态表现为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⑴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总产品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增加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相加,得到国内生产总值。

⑵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按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之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

⑶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去向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⒉增加值:指常住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新增价值和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

⒊三次产业: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分为七部分,即:(1)基本建设投资,(2)更新改造投资,(3)其它投资(没有列入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计划的投资),(4)房地产开发投资,(5)城镇集体投资,(6)农村非农户(即农民集体)投资,(7)个人投资(包括城镇私营、个体、个人投资、农村个人投资)。其中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

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通过各种渠道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这个指标反映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规模,是研究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实现程度,以及货币流通规模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重要基础资料。

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民全年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生产费用性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实际收入。它可用于生产、非生产投资,改善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用在分配的支出和结余的收入,用于衡量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农民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农民全年总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部分。农民纯收入计算公式为:

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 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调查补贴

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指调查户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其它非义务性支出以及储蓄的总和,即居民家庭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帐补贴后的收入。我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按照国家统计局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要求,在市区范围内随机抽选出400户调查样本,以常年记帐方式取得原始调查数据,经过科学汇总计算得出的结果。

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度量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水平随着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它是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以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范围主要包括食品、衣着、日用品、居住、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服务项目等252个基本分类。其原始价格资料是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规定,定时、定点、定人采集,再按科学的汇总方法,计算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⒐海关进出口统计:是指对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关境的货物进行的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进出口商品贸易统计过去一直由外经贸部和海关总署分别承担。一九九八年,根据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对外贸易中的进出口统计及数字对外公布均由海关承担。根据国际贸易统计原则,凡能引起一国关境内物质资源存量增加或减少的进出口货物,除制度另有规定外,均列入海关统计。

⒑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等单位的在岗职工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它表明一定时期在岗职工工资收入的高低程度,是反映在岗职工工资水平主要指标。计算公式为:           

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全部在岗职工工资总额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报告期全部在岗职工平均人数

⒒R&D清查:指对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普查。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加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

⒓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额:指统计年度内各执行单位实际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包括实际用于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固定资产购建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