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承德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2-25 16:48:41 来源:承德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7092次

承德市统计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国际旅游城市为目标,突出“加快发展、加速转型”两大任务,把“稳增长、调结构、控物价、惠民生”作为主攻方向和着力点,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调度,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迈出坚实步伐,全市呈现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各项事业取得显着成就,社会面貌发生重大变化,民生继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2011年,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达到110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高于全国(9.2%)和全省(11.3%)平均水平2.9个和0.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5.5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605.4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329.9亿元,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5:55:30。

财政收入创历史最高水平。2011年,全市财政收入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34.5%,增幅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比全国(24.8%)和全省(25.4%)平均增速分别高9.7个和9.1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1.1亿元,增长29.7%,增幅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财政各项支出稳定增长,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86.7亿元,增长24.9%。其中,一般公共服务、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教育支出分别增长20.4%、25.5%、27.3%、53.7%、20.5%。

市场价格上行。据抽样调查,2011年全市居民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5.1%,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上涨4.9%和5.1%。从八大类价格看,呈现出“五升三降”格局。其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信类、居住类,分别上涨12.1%、1.4%、4.0%、1.4%和5.7%。烟酒、衣着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等三类分别下降1.2%、1.2%和0.8%。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6%,其中轻工业品上涨7.7%,重工业品上涨5.4%。

就业形势稳定。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万人,其中,困难对象就业1.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6.35万人,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8.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全市粮食产量140.5万吨,比上年增加9.64万吨,增长7.37%,粮食平均亩产324公斤,比上年增加17公斤,增长5.54%。油料产量1.29万吨,比上年增加0.3万吨,增长29.7%。在粮食作物中,玉米93.83万吨,比上年增加3.13万吨,增长3.45%;稻谷13.73万吨,比上年增加1.26万吨,增长10.1%;豆类3.23万吨,增加0.17万吨,增长5.4%;薯类21.54万吨,增加3.23万吨,增长17.2%。蔬菜播种面积(种植并收获)65617公顷,增长2.8%;蔬菜总产量318.99万吨,增长7.5%,其中食用菌产量31.4万吨,增长22.7%。(主要农产品产量见附表一)

林业稳定发展。造林面积47581公顷,四旁(零星)植树974万株。干鲜果品产量91.4万吨,比上年增长37.4%。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1.43万吨,比上年增长7.1%,其中,猪牛羊肉27.24万吨,增长4.29%;禽肉产量13.53万吨,增长13.1%;禽蛋产量10.71万吨,下降1.2%;牛奶产量13.3万吨,下降0.5%。猪、牛、家禽存栏全面增长,分别达到157.12万头、76.65万头、2692.33万只,增长5.1%、2%、1.3%;猪、牛、家禽出栏分别达到227万头、53.7万头、8939万只,增长6.3%、1.3%、12.6%。渔业生产规模扩大,水产品养殖面积达5091公顷,增长1.3%,水产品总产量达3.6万吨,增长5%。

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一年来,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14.99万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5万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329.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9%。实际机耕面积达20.37万公顷;当年机械播种面积17.12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46.47%;机械收获面积7.12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9.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11年,工业生产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4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43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8亿元,增长16.5%,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22.4亿元,增长15.8%;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439.2亿元,增长16.2%;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386亿元,增长17.7%;轻重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55.7亿元、422.3亿元,增长1.7%、18.9%。

产业调整稳步推进。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涵盖的28个行业大类中,有24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增长面达到85.7%,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实现增加值161.5亿元,增长23.4%,拉动规上工业总量增长7个百分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加大,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全年工业投资400.5亿元,比上年增长43.4%,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8.3%,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技术改造投资285.5亿元,增长53.6%。清洁能源等后续支撑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新增风电装机20.6万千瓦,全年总风电装机151.74万千瓦,风力发电量21.7亿千瓦时,增长61.5%。

企业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59.9亿元,增长28.5%。实现利税192.9亿元,增长71.5%,其中实现利润117.9亿元,增长70.1%。税金75亿元,增长73.8%。规上工业企业户均利润2723万元,较上年增加1543万元。全年利润过亿元企业35家,比上年增加14家。亏损企业个数63家,减少23.2%,亏损额3.2亿元,下降21.3%。

工业产品产量增多降少。全市铁矿石产量3.6亿吨,比上年增长35.5%;铁精粉产量5271万吨,增长22.3%;粗钢产量1017.3万吨,增长35.6%;钢材产量982万吨,增长32.2%;生铁产量1438.7万吨,增长34.7%;发电量77亿千瓦时,增长24.4%;中成药3451.5吨,下降27.8%;白酒45479千升,增长14.1%;主要产品产量产销衔接较好,产销率97.8%,较上年基本持平。(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见附表二)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63.65亿元,比上年增长16.17%。有工作量的建筑企业共169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5.8万平方米,增长11.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5.6万平方米,下降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年完成830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城乡建设和房地产投资完成797.8亿元,增长29%;农村非农户投资43.5亿元,增长47.8%;农村个人投资32.2亿元,增长58%。从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4.5亿元,增长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17.2亿元,增长41.1%,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00.5亿元,增长43.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8.3亿元,增长22.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511个,其中,城镇施工项目1250个,农村非农户施工项目261个。本年新开工项目1170个,增长22.8%,占施工项目的77.4%。亿元以上项目213个,比上年增加39个,共完成投资340.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1%。双峰寺水库工程奠基,总投资23.6亿元的北汽福田发动机部件制造项目落户承德,丰宁抽水蓄能电站、滦电六期等重大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大项目投资有力地拉动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8%,与全省平均增速持平。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220.43亿元,增长17.9%;乡村实现零售额83.45亿元,增长17.3%。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55.4亿元,增长29.4%;零售业实现零售额208.6亿元,增长14.4%;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3亿元,增长20.4%;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5亿元,增长16.5%。

各类商品零售额增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零售额63.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50.6%,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7.8%,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8.4%,石油制品类增长32.7%,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增长29.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23.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7%,化妆品类增长20%,汽车类增长15.9%,日用品类增长12%。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利用外资到位率低。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695万美元,同比下降43.5%。其中直接利用外资5235万美元,下降25.2%。年末实有三资企业123家。全年新批三资企业6家,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个,合同总金额24400万美元,下降18.3%,其中合同外资额9080万美元,下降47%。

进、出口下降。受国际市场疲软影响,全年进出口总值1882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进口总值2610万美元,下降69.1%;出口总值16216万美元,下降30.8%。

旅游业高速增长。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698.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境内游客1667.6万人次,境外游客31.2万人次,分别增长30.1%、2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增长41.5%,其中,接待境外游客收入11075.1万美元,增长40.5%。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

交通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境内公路里程达到19027公里,比上年增加223公里;承秦高速市区至板城段建成通车,至此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5公里;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71.99公里;全年公路货运量6397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公路货运周转量139.43亿吨公里,增长28.1%;公路客运量4806.7万人,增长6.1%,公路客运周转量27.42亿人公里,增长25.1%;完成“村村通工程”300公里,全市行政村通达率达到98%。京沈客专承德段完成可研阶段工作;承张高速奠基,承赤高速、张唐铁路建设进展顺利;单塔子至大栅子15.9公里一级路列为承张高速连接线;承德民用机场试验段建设扎实推进。

邮政、通讯能力提高。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12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1.25亿元,增长15.31%。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7.74万户,下降8.33%。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261.35万户,增长7.11%。国际互联网接入用户29.07万户,增长7.67%。

八、金融和保险业

存贷款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1193.4亿元,同比增长9.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64.62亿元,增长16.33%;企业存款余额达217.76亿元,下降3.86%。各项贷款余额达853.5亿元,增长11.4%。其中,个人贷款余额达265.23亿元,增长17.52%;单位贷款余额达537.94亿元,增长11.83%。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保险机构保费收入3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4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02亿元,寿险保费收入23.60亿元,分别增长17.91%、9.18%。给付赔款5.08亿元,下降29.06%,其中,财产险给付赔款4.69亿元,增长9.86%,寿险给付赔款0.38亿元,下降86.7%。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扎实推进。全市积极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工作,申报材料通过科技部专家评审。首次承担了《钒系列合金材料高效制备及产业化技术研究》、《华北地区黄芩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等“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个。认定了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2011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增幅超过20%。全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科技计划项目18项,已到位国家及省资金支持1719万元。国家钒钛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现有钒钛生产企业18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1个,累计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项,开发高新技术产品16项,申请国家专利64项,授权专利30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特色产业基地)达到6个。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2011学年,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4所(不含石油高专和医学院),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4所,普通中学147所,小学639所,幼儿园842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共招生1.73万人,在校生人数4.95万人,毕业生1.34万人;普通中学共招生5.69万人,在校生人数17.65万人,毕业生6.09万人;小学共招生4.73万人,在校生23.87万人,毕业生3.52万人;幼儿园在园儿童10.65万人,比上年增长6.18%。

十、文化和卫生

文化事业发展较快。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艺术表演场所5个,文化馆9个,文化站215个,图书馆10个,剧场、影剧院5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发射功率34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94.14%;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5座,发射功率23.03千瓦,电视覆盖率96.52%;有线电视用户数达52.03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41.64%。

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全市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3.44%,人均筹资水平达到230元,封顶线提高到6万元;加强国家免疫规划工作,全市设243个预防接种门诊,以县为单位儿童规划内疫苗接种率为99.62%,碘盐覆盖率达到99.39%;妇女儿童健康水平显着提高,新生儿筛查率达到88.76%,高危孕妇专案管理率和高危孕妇住院分娩率都达到了100%,新生儿破伤风发生率降至零;强化村卫生室建设与管理,今年新建和改扩建村卫生室154所,共有2296个村卫生室达到标准化建设,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分别达到100%和95%。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增加。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为347.32万人,比第五次人口普查增加11.16万人,增长3.32%,年平均增长率为0.33%。其中,男性人口178.29万人,占51.33%,女性人口169.03万人,占48.67%;出生人口4.4万人,出生率12.75‰,死亡人口2.4万人,死亡率6.99‰;人口自然增长率5.7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居民生活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037.6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6637.6元,增长13.4%,比全省平均增速高0.9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人均11200.9元,增长10.6%,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6.6%,家庭经营净收入人均2075.1元,增长181.2%,拉动家庭总收入增长8.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02.6元,增长14.9%。其中,居民用于食品消费4402.35元,增长20.7%,占消费支出比重为40.38%;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763.49元,增长18.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21.46元,增长11.6%;居住支出1234.65元,增长8.9%;交通和通讯支出828.91元,下降11.4%。

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935元,比上年增加553元,增长12.6%,增速低于全省6.9个百分点。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322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近三分之二,增长26.7%,是决定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984元,增长35.7%。

社会保障能力提高。年末全市有25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82万人。新农保试点取得重大进展,参保农民159.4万人,参保率达97.4%,为32.97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发放养老金1.32亿元,发放率100%。社会救济总人数达26.28万人,比去年增加1.23万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26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02万人。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累计投入救灾救济资金2614万元,安排口粮救济款1719.9万元,发放救灾粮2652吨,发放救灾衣被13.2万件,重建和恢复灾民住房2565间,全市共救济灾民54.5万人次;城乡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五保供养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现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83所,床位15001张。集中供养五保对象1.5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55%;医疗救助面逐步扩大,全市城市医疗救助累计支出资金1427万元,共救助2.77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累计支出资金3713万元,共救助13.25万人次;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1个,总床位数1.62万张;扶贫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有397个贫困村纳入到省“十二五”规划,年内落实财政扶贫资金1.16亿元,以工代赈资金4269万元,融通金融贷款3.5亿元,行业部门投入3.6亿元,年内使3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城市建设“五大工程”,实施城建项目844个,完成投资409亿元,其中市中心区265个,完成投资184亿元。实施了头道沟双向隧道、铁路北山道路等工程;改造了桃李街、南兴隆等百条街巷;启动了安定里和两宫门停车场建设,新增和更新公交车110辆;新城集中供热、北区调峰热源厂技改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区供热普及率达到72%,供热面积达到90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98万平方米;煤制天然气入市管网完成34公里,市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9.36%;11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全部投入运行;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39.41%,比上年提高0.77个百分点。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349天,比上年增加了2天,位居全省最优行列,创历史新高;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一级天数达到182天,比上年增加了4天;全市7条河流26个监测断面,84.6%的断面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较上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继续保持100%。

注:1、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为快报数。

2、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涉及指标增速均为同口径增速。

4、公报中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中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