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天津

天津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29 20:52:41 来源:天津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09次

天津市统计局

2004年2月20日

2003年是我市实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市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全面启动五大战略举措,扎实苦干,开拓创新,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取得抗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的同时,经济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年最好水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目标胜利实现。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38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增速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创1996年以来最高增幅,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前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2380元增加到25874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折合3126美元,比上年增长13.8%。

三次产业全面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9.7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212.34亿元,增长17.8%,比上年加快3.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8%。第三产业积极化解非典负面影响,完成增加值1084.9亿元,增长11.5%。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3.7%、50.8%和45.5%。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辖区内财政收入718.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全市财政收入完成451.74亿元,增长20.2%,增幅较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6.7%、32.7%、24.5%、13.6%和18.7%。全年财政支出35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34.7%;科教文卫支出增长17.7%。

劳动就业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8.1万个,比上年增加4.1万个,增长29.3%。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2.1万人,比上年增加3.1万人,增长34.4%,首次实现新增就业人员数量大于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10.9万人,比上年增长3.7%,其中第一产业83.19万人,第二产业219.43万人,第三产业208.28万人;城镇社会从业人员299.95万人,比上年增长1.4%。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292.26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61.22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价  格

消费价格总体保持平稳。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0%。其中食品类价格受四季度粮油等商品价格上扬的拉动上升3.3%,衣着类价格下降11.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下降3.5%,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3.0%。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2.6%。

生产和投资领域价格上升明显。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升2.5%,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8.7%,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2.6%。

土地和房屋价格普遍上升,全年土地交易价格上升3.0%,房屋销售价格上升4.1%,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4.0%,私房交易价格上涨5.0%,房屋租赁价格上升0.9%。

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46.72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增幅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为1995来以来最高水平。投资呈现多元化。国有投资5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28.2%;民间投资314.00亿元,增长33.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204.12亿元,增长24.3%;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3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地方单位投资892.14亿元,增长31.6%;中央单位投资154.58亿元,增长15.5%。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9.38亿元,增长26.8%;第二产业投资402.3亿元,增长24.1%,其中工业投入382.5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投资635.04亿元,增长32.3%。第三产业投资占全市的比重为60.7%,交通运输邮电业、房地产业、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投资分别增长42.5%、32.2%、76.5%和75.4%。

农  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农业总产值193.50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种植业产值88.80亿元,增长2.2%;畜牧业产值77.00亿元,增长11.0%;渔业产值26.10亿元,增长5.1%;林业产值1.60亿元,增长2.4%。

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3.3%,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达到58.0%,比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显著。至年末,全市已有龙头企业396个,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0个。其中被列为国家级龙头企业7个,市级龙头企业36个。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0%。全市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禽基地、牛奶基地和水产基地分别达到552个、98个、112个和68个。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加。全年棉花产量9.47万吨,比上年增长51.8%;蔬菜产量602.78万吨,增长3.2%;肉类总产量52.41万吨,增长16.8%;禽蛋产量24.25万吨,下降0.9%;奶类产量43.23万吨,增长28.7%;水产品产量29.83万吨,增长4.4%。受播种面积减少及气候条件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119.29万吨,比上年减产18.53万吨;平均亩产308.1公斤,比上年增产12.9公斤。

工  业

工业生产增势强劲。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完成总产值4370.76亿元,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27.79亿元,增长20.1%;完成总产值4049.61亿元,增长26.1%。

重工业增速和比重继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轻工业增加值242.19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完成总产值1095.39亿元,增长20.8%;完成重工业增加值785.60亿元,增长22.1%,完成总产值2954.22亿元,增长28.7%。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27:73。

优势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电子信息、汽车、医药、冶金、化工以及新能源等六大优势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75.04亿元,增长28.9%,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8.5%,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9.2%。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12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2.6%,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0.5%。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规模扩大。全年新产品产值971.51亿元,增长22.6%;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983.91亿元,增长20.6%。

全年主要产品产量如下:

单位 2003年 比上年增长(%)

原油 万吨 1316.30 8.3

天然气 亿立方米 8.49 -4.4

原盐 万吨 220.48 -8.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发电量 亿千瓦时 319.95 18.9

生铁 万吨 342.65 20.3

钢 万吨 565.95 17.4

成品钢材 万吨 1031.47 42.6

无缝钢管 万吨 91.67 9.2

水泥 万吨 449.31 17.7

乙烯    万吨 23.00 8.1

纯碱    万吨 82.01 3.2

烧碱    万吨 79.89 25.2

化学纤维    万吨 29.76 30.7

移动电话机   万部 3139.72  10.0

轿车    万辆 17.25 82.7

摩托车    万辆 114.80 37.7

内燃机    万千瓦 973.91 81.7

纱    万吨 7.45 -8.1

布    亿米 2.51 1.2

食用植物油    万吨 17.35 -12.6

方便主食品    万吨 14.47 32.0

葡萄酒    万吨 3.05 10.5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241.83  99.0

微波炉  万台  969.87  68.2

彩色显象管    万只 268.41 21.0

电子元件    亿只 840.77 13.2

显示器    万部 677.83 24.8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40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88%,其中重工业为99.43%,轻工业为97.41%;国有企业为100.3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99.59%,股份制企业为98.58%。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7.6,比上年提高14.5点。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利税总额391.06亿元,增长24.6%。其中实现利润231.88亿元,增长30.2%;实现税金159.18亿元,增长17.3%。

建筑业

投资规模扩张拉动建筑业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08.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完成总产值498.66亿元,增长46.6%。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348.22万平方米,增长35.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01.05万平方米,增长54.3%。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共承接施工项目22863个。按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5.25万元,增长29.8%。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

交通邮电业综合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25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增幅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发展。天津港15万吨级航道一期及北大防波堤项目竣工。天津港已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建立业务联系,港口货物吞吐量16181.6万吨,比上年增长25.4%,其中进口5270万吨,增长28.4%,出口10911.6万吨,增长24.0%。集装箱吞吐量301.5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5.2%。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加强。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总量39532.66万吨,比上年增长13.6%。其中,铁路运输10082.1万吨,增长11.8%;公路运输20114万吨,增长6.8%;水路运输8762.75万吨,增长36.8%。全年客运量4668.1万人,增长0.7%。机场旅客吞吐量110.1万人次,增长0.8%;机场货邮吞吐量5.66万吨,增长13.9%。

电信和邮政业务大幅上升。全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1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03亿元,增长26.1%,实现电信业务收入66.2亿元,增长12.2%。年末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704.08公里,增长42.2%。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03.35万门。全市公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37.7万户,增长22.3%。公网固定电话用户达到354.3万户,净增58.3万户,增长19.7%。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83.4万户,净增76.3万户,增长24.8%。全市公网电话本地通话量达到140亿次,增长11.1%,短信业务总量达到14.69亿条。全年邮政业务总量8.97亿元,增长5.7%,发送函件22033.93万件,增长8.5%,特快专递321.5万件,增长11.8%。

国内商业

商业流通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完成增加值21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市场的积聚作用明显。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市场760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23个,消费品市场608个,生产要素市场29个。各类市场成交额71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年成交额超亿元商品市场全年成交额498.39亿元,占市场总成交额的69.9%。

零售餐饮市场经历了4、5月份的短期波动后迅速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0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27.1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109.91亿元,增长7.2%。家居用品及装修装饰、通信器材、文体用品、汽车等新的消费热点逐渐升温。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业全年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1.1倍,家具类增长18.4%,汽车增长1倍,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9.9%。

流通业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果。年内又有易初莲花、欧倍德、沃尔玛、百盛、灿坤等知名集团在津投资建店。截至年末,外资零售业店场达120多家,世界500强中已有22家跨国商贸集团在津设场建店。北京物美、温州麦购等国内知名连锁集团纷纷来津投资建店。商业设施建设增势迅猛。全年开工面积1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8.7万平方米。

金融保险业

金融保险服务力度显著加大。全市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91.81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年末全市各类金融机构达2837家,其中银行类机构1594家,非银行类机构1243家。渤海银行获国家批准筹建。年末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达4.7万人。

金融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花旗银行在津设立分行,截至年末,在津外资银行分行15家,外资银行代表处4家,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有8家,其中6家已经开展业务。总部设在天津的外资保险公司2家,外资保险驻津代表处3家。

当年新增存贷款创历史最高水平。截止2003年末,全市中外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4362.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9%,净增额为1003.77亿元,比上年净增额多增503.7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3791.2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2.1%,净增额为920.31亿元,比上年净增额多增537.6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1573.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64.3%。个人消费贷款增长加快,年末余额达到261.4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8%,其中住房贷款余额218.8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8.6%。

证券市场平稳。截止2003年末,本市共有境内上市股票23只,其中当年上市1只。各类证券成交额1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股票交易额1123亿元,增长8.8%。全年调剂外汇总额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全年保费收入7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56亿元,增长8.0%,人身险保费收入59.75亿元,增长18.0%,。支付各项赔款给付17.36亿元,比上年增长51.0%,其中财产险赔款10.11亿元,增长48.0%;人身险给付7.25亿元,增长56.0%。年内太平保险天津分公司和恒安标准人寿保险公司相继开业。至年末,全市有各类保险公司14家,其中财产保险公司7家,人身险保险公司7家。保险中介机构17家,其中保险代理公司12家,保险经纪公司2家,保险公估公司3家。

房地产业

需求扩大拉动了房地产业的大发展。全市房地产业增加值为119.87亿元,增长17.4%,增幅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受海河开发和路桥建设带动,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211.39亿元,增长20.2%。商品房销售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年实现商品房现房销售面积786.5万平方米,销售收入20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5%和43.4%。存量房交易68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4.8%;成交金额86.3亿元,增长1.2倍。其中私房成交面积504.6万平方米,增长1.2倍;成交金额71.4亿元,增长1.3倍。公房置换面积183.7万平方米,增长49%;置换金额14.9亿元,增长55.2%。

二、改革开放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继续提高。全市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302.3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084.61亿元,比重为45.4%,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其中外商及港澳台商经济增加值530.8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2%,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增加值539.45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2.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共同发展。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56.51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117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1896.06亿元,增长30.3%。股份制和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总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5.8%。

私营个体经济发展壮大。全市私营个体经济年末注册资金969.45亿元,比年初增加401亿元,增长70.5%;私营和个体经营户达到24.78万户,比年初增加1.44万户;从业人员92.09万人,比年初增加15.14万人;全年实现税收34.97亿元,增长41.4%。《关于进一步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政策的实施,为私营个体经济向公交、供水、燃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新的财政体制和税收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实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顺利进行。整顿规范土地市场秩序,制定和实施了国有土地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产权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额151亿元,并与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产权交易机构组建了中国北方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国有企业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工业加大了大集团重组和中小企业改制力度。完成了钢管公司48.5亿元股权回购,实现了医药、纺织、工程机械行业的重组整合。全年有106户工业中小企业完成了股权改制,已分块搞活58户,累计有364户竞争力差的企业退出市场,提高了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天津港股份制改造取得重要突破。商业重组改革力度继续加大。全年有12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7家集团实现内部资源优势整合,组建了津食集团和百货大楼集团,劝华集团整合重组进入实施阶段,采取多种方式退出国有资本的小企业超过500家。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2003年对原有的审批事项进行了第三轮清理,取消审批事项121项,转变管理方式事项55项,经过三轮清理,累计精简审批事项达到666项。进行了企业工商登记并联审批改革试点。

社会保障

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年末参保缴费企业职工人数达到16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85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为62.28亿元,增加10.34亿元。由养老保险统筹基金支付的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月人均水平达到707元,比上年增长19%。年末全市参保缴费的职工达到175.8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97.61万人。

医疗保险改革进一步深化。制定了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10项政策措施。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242.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4.42万人。其中:职工165.17万人、退休人员77.7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25.97万人和8.45万人。按企事业划分来看,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92.4万人,机关和事业单位为50.52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7.48万人和6.94万人。

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增加,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下降。年末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93.4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9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失业人员9.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9万人。

国内合作

内联招商引资实现高增长,区域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吸引外地在津投资协议额172.2亿元,增长80.5%,实际利用内资112.2亿元,增长83.7%。外地企业在津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有273个,主要投向房地产开发和商贸物流业。我市与“三北”地区的经贸往来进一步加强,签定合作项目35个,合作金额达25.9亿元。加强了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京津两市商定增建京津高速公路南北两个通道,加强京津两市经济发展重点区域的联系,加强天津港为北京的服务,实现京津两大机场共同发展。

天津对甘肃省、西藏昌都地区、重庆龙宝移民开发区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3.7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其中进口149.97亿美元,增长33.5%;出口143.74亿美元,增长24%。加工贸易出口仍占主体,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加快。全年加工贸易出口91.47亿美元,增长17.4%,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为63.6%。一般贸易出口48.36亿美元,增长35.1%,增幅比上年提高28.1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幅度高。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出口114.27亿美元,增长25.4%,占全市出口比重为79.5%;个体私营企业出口增长2.1倍。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盟等五个主要出口市场的出口额分别增长8.9%~43.6%,合计占全市出口的比重达到78.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出口商品结构继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高速增长。机电产品出口91.8亿美元,增长24%,占全市出口比重为63.9%,机电产品中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8.1亿美元,增长48%。

口岸辐射作用不断增强。全年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461.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4%,其中进口202.1亿美元,增长23.2%;出口259.57亿美元,增长28.9%。在天津口岸进出口总值中,外省市的比重达到51.7%,北京、河北、山西进出口货值居前三位,分别占20.3%、10.7%和3.6%。

吸收外资

利用外资步伐加快。全年新批三资企业941家,比上年增长15.3%;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35.13亿美元,增长74.3%;实际到位16.33亿美元,增长62.9%。全年新批投资额在5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198个,增长60.9%。来自日本、意大利、新加坡、德国、英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分别增长1~4.5倍。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8家来津投资。企业增资踊跃,全年增资企业达到382家,增资总额10.95亿美元,其中外方增资额9.23亿美元。制造业招商引资占主导地位,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21.54亿美元,增长94.7%,占全市的61.3%,电子通信、交通运输设备、化学原料、机械设备、医药制造业等行业引资均超过1.5亿美元。服务业利用外资也保持较快增长,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13.28亿美元,增长48.6%。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对外经济合作发展迅速。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业务共实现营业额4.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0%。全市具有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的企业59家,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遍及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年末在国外劳务人员1.13万人。全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交合同381项,合同金额9.67亿美元。新批境外机构51个,其中在境外投资生产企业38家,总投资4250.74万美元,在总投资额中中方投资3796.42万美元。

旅  游

受非典影响,国际旅游略有下降,国内旅游小幅增长。全市共有星级宾馆85家,旅行社23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9家,国内旅行社214家。全年共接待国际旅游人数48.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3.4%,其中外国人45.6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29亿美元,下降3.8%。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3751.1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395.02亿元,增长1.3%。全市共有5.31万人次出国旅游,旅游花费7.83亿元。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当年建成玉龙滑雪场和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天津国际游乐港、“东方公主”号游轮等一批在建旅游项目和设施进展顺利。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明显提高。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9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0%。新区地方财政收入57.73亿元,增长21.0%;实现工业总产值2133.21亿元,增长30.3%;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4.08亿元,增长65.2%;外贸出口89.87亿美元,增长24.8%,占全市外贸出口的62.5%;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额24.46亿美元,增长58.2%,占全市的69.6%。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生产总值44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5.1%,主要经济指标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继续保持领先。第二产业增加值354.90亿元,增长28.3%,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9.7%。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8家,比上年增加20家,产值合计占全区的91.8%。电子通讯、机械制造、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四大支柱行业完成工业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1.4%。

天津港保税区实现生产总值83亿元,比上年增长38.2%。国际物流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保税及非保税货物进出区总值92.30亿美元,增长42.0%。保税区已成为汽车、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及电子元器件、钢材、机械设备等商品的物流分拨配送基地,其中自保税区分拨、销售的进口汽车达4.9万辆,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海港保税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空港国际物流区已开工建设。

三、城市建设和管理

海河两岸综合开发

海河两岸综合开发改造全面启动。海河清淤216万立方米,堤岸改造完成8.9公里。海河东路、海河西路等4条道路基本建成,慈海桥、大沽桥开工建设,狮子林桥成功顶升。六大节点规划编制完成,古文化街海河楼商贸区、运河经济文化商贸区、大悲院商贸区开工建设。全年海河两岸综合开发完成投资56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绿化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进展顺利。全年城市基础设施投资263.67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占全市的比重达到25.2%,主要投向地铁、轻轨、港口、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项目。津蓟、唐津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津滨轻轨开始试运行。地铁一号线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新增高速公路里程179公里。完成了海河东路、金钟河大街、卫国道等一批主干道路的扩建,四化河、北塘排水河、月牙河二期3条河道改造全面完成。拓宽和打通了西湖道、复康路等一批卡口道路。城市灯光夜景建设初具规模。完成了207幢高层建筑、510幢多层建筑、158幢特色风貌建筑整体灯光装饰,156幢大中型公共建筑实施了里光外透,安装了76处绿地小品灯光。

新建银河公园、海河外滩公园等一批绿地广场和社区公园,全市新增城市绿化面积250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

公用事业

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年内新开公交线路15条,开通10条校车线,延长60条公交线路,至年末,全市公交运营线路达到351条,公交运营车辆6158辆,运营出租车31939辆。全年公交客运达6.22亿人次。进一步改善运营环境,年内更新车辆800余部,新建公交枢纽站3处。

公用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368万立方米,全年自来水售水量6.3亿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3.05亿立方米。家庭燃气用户208万户,年末城市居民家庭燃气气化率97%。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7.2%,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旧楼区环境改造治理取得突破,65处旧住宅区纳入物业管理。

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20个,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六大工程进展顺利。天津市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西青区杨柳青镇被国家命名为全国首批环境优美镇。开展了"百万市民环境大清整"活动,有效地促进了环境卫生、城市管理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大气环境质量继续改善,可吸入颗粒物均值较上年下降3.6%。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良好水平以上天数为26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2.3%。烟尘控制区60个,烟尘控制面积557.3平方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声环境质量处于较好水平。其中城市区域环境噪音平均声级为55分贝,与上年持平;道路交通噪音平均声级为68.2分贝,比上年下降0.2分贝。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539.1平方公里,覆盖率为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水环境治理状况良好。加强了对于桥水库库区和引滦、引黄河道水质巡查和监测,引滦和引黄天津段总体水质较好,饮用水源地各月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市生态示范区6个,自然保护区8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33万公顷。建成了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蓟县国家地质公园。

信息化建设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宽带城域网建设完成,光缆总长度达到1.9万千米,宽带无线微波已覆盖市区,核心交换能力达到2000G,城市出口带宽达到21.2G。天津电信通信枢纽工程、互联网数据中心等重大信息基础功能平台相继投入使用,提升了面向社会和公众的信息服务能力。新闻浏览、视频点播、信息查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视频会议、网络游戏等被广泛使用。

信息技术应用继续扩大。2003年全市38个委办局的248项审批项目实现了网上受理,受理范围占市级行政审批总数的40%。口岸信息平台、工商并联审批、企业信用、知识产权、民政管理、网上纳税、网上政府采购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城市管理、市场监督和为民服务的能力。互联网拨号上网用户达到206万户,比上年增加56万户;互联网专线用户达到1949户,新增631户;互联网宽带用户达到18.9万户,新增16.9万户。医保联网顺利起步,联网医院达到101家。以“校校通”、校园通和远程教育为主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今晚报呼叫中心和津工超市合作,开通了电话销售和网上销售服务。自来水远程抄表已在市内一些大型住宅区实现。网上房屋交易市场集中了995个楼盘、879个开发企业的信息。全市13家金融机构共发行银行卡1823万张,清算交易金额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2倍。发放公务卡1.6万张。城市公共汽车一卡通进一步普及。

四、社会事业

科  技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取得市级科技成果1203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水平59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11项。全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4项。全市累计实施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66项,科技成果应用率80%以上。为神舟五号飞船提供了高效电源和导航设备。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812件,比上年增长27.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比上年增长60.8%,占全市专利申请量的48.9%,授权专利2505件。科技队伍继续扩大,市属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2.3万人。当年新增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在津两院院士共计28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5位。成功举办了“第三届PECC投资博览会暨2003中国(天津)计算机软件网络与通信产品展览会”和“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论坛”。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IC设计与数字产品、动力电池等一批科技专项启动实施,生物技术、海水淡化等领域的科技攻关取得新进展。华苑软件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至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90家。技术市场成交活跃。全年技术交易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7278项,合同成交额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新技术产业园区实力不断增强。全年园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6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3%;技工贸总产值561.97亿元,增长35%;利润总额25.73亿元,增长34%;税金总额28.84亿元,增长31.9%;出口销售收入13.63亿美元,增长30.3%。

教  育

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全市普通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7所,当年招生8.6万人,比上年增长24.1%,年末共有在校学生24.5万人,毕业4万人;全年招收研究生0.85万人,比上年增长29.4%,在学研究生2.1万人,毕业研究生0.3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当年招生4.4万人,比上年增长9.2%,在校学生13.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9%,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

中小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在校初中学生40.6万人,毕业生14万人;普通高中当年招生7万人,比上年增长18.7%,在校高中学生18.3万人,毕业生4.5万人;高中阶段入学率93.1%。小学当年招生8.5万人,在校学生61万人,毕业生13.2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小学生升学率98.97%。全市各区县小学全部进入实施新课程的实验。

教育布局进一步得到有效调整。首批31所示范高中学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医大“211”工程和一批模范小学开工建设。

文  化

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图书、档案事业成绩斐然。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科技馆19个,博物馆16个,公共图书馆31个。天津博物馆、泰达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相继建成,进一步提高了城市文化品位。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82386.51万份,杂志4609.72万册,图书6772.39万册。全市现有广播节目7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100%;市级电视节目7套,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80万户。成功地举办了“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首届老年文化艺术节、第二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第四届滨海艺术节、毛主席诗词音乐会等大型文化活动。推出了京剧《华子良》、芭蕾舞剧《精卫》、话剧《为你喝彩》等艺术精品。创作演出了《我们必胜》特别文艺节目和“我们携手同行”系列文艺节目。

卫  生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71个,其中医院500个,卫生防疫机构25个,妇幼保健所(站)1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4.27万张,比上年增长0.9%,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4.16万张,增长0.8%。全市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1万人,比上年增加0.4万人,其中医生2.59万人。每万人拥有医生27.8人,拥有医院床位44.6张。卫生资源调整进展顺利。改造了海河医院和一中心医院,完成传染病医院一期工程和人民医院主体工程。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胜利。出现非典疫情后,全市及时封锁疫点疫区,切断传染源,制定了各项防控措施,建成一批发热门诊和留观所,建立了非典医疗救治体系,仅用28天就控制了疫情。

体 育

竞技体育硕果累累。我市运动员在全国高水平比赛中共获金牌16枚,银牌13枚,铜牌19枚;在亚洲三大赛中获得金牌9枚,银牌1枚,铜牌2枚。在世界三大赛上获得金牌5枚,银牌3枚,铜牌1枚。天津女排获全国联赛和锦标赛冠军。网球、武术、女子佩剑、男子吊环等项目进一步确立了在全国的优势地位。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亚洲男排锦标赛、国际室内田径邀请赛、丰田杯国际乒乓球邀请赛等十多项国内外赛事。天津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开工建设。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群众体育蓬勃开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在全市18个区县配建了23套全民健身工程,在267片居民小区配建了364处健身设施。在全市开展了“阳光健身活动”,举办了首届国际山野运动大会,创编了第一套市民广播体操。

社会福利与救助

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4547人,全市低保对象26.74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对象24.13万人,与上年相比减少了近6万人。各种福利院床位16478张,收养10910人。全市有救助站7个,全年救助58857人天。全市社区服务设施1901处,社区服务中心102个。农村社会保障网络覆盖率达到74.3%。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06亿元,筹集福利资金0.39亿元。

五、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  口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11.3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2万人;年末户籍人口926.00万人,比上年增加6.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6.26万人,比上年减少1.65万人,非农业人口549.74万人,增加8.60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14‰,比上年下降0.3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6.04‰,与上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0‰,比上年下降0.35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与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18628元,比上年增长14.8%。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新口径计算)10313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5861元,增长10.3%。居民储蓄增量高于上年。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91.76亿元,比年初增加332.27亿元,比上年净增额多增114.66亿元。

居民消费

城乡居民消费同步增长。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7868元,增长9.4%。其中居住、交通通讯和医疗保健三项支出分别增长了17.5%、26.5%和11.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015元,增长8.5%,其中居住、交通通讯支出分别增长20.1%和10.8%。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绿色健康家电、现代通讯工具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年末城市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49.6部,空调器90.9台,移动电话77.8部,电脑34.1台,吸尘器24.3台,饮水机31.3台,淋浴热水器82.7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电110台,洗衣机90台,空调器32台,影碟机31部,电脑7台。

居  住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继续改善。全年房屋拆迁总量突破450万平方米,综合整修旧楼区324片,近百万居民受益。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3.10平方米,使用面积17.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4.44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1平方米。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部分国有中小企业尚未摆脱困境;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仍比较大;城乡居民整体收入水平还不够高,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部分商品及原材料价格出现上涨过快苗头。

注:1.2003年各项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2.按国家统计局规定,各地区GDP中文名称由“国内生产总值”改为“地区生产总值”,本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即为原“国内生产总值”。

3.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包括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其他各类型工业企业。

5.利用外资的相关指标口径与上年有所调整,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

6.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标新口径与原口径相比,扣除了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住房公积金和出售财物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