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成都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7 18:23:14 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02次

200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紧紧围绕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保持稳定两大基本任务,积极扩大内需,增加投资,扩大开放,经济增长保持上升势头,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人口、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1年,我市国民经济保持快增长、低通胀、高效益的良好运行态势,综合实力继续增强。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9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3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676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增加值682亿元,增长12.4%。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8.9∶45.3∶4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4665元。

市场物价继续在低位运行。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8。分项目看,居住上涨3.6%,食品下降3.7%。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有从业人员54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42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3.4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和2.9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当前我市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全社会就业压力增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仍较困难;经济外向度偏低;民间投资启动缓慢。

二、农业

2001年,我市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生产克服自然灾害的影响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3亿元,比上年增长4.0%。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79.8亿元,增长14.2%。全市已有产值或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38%。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粮食总产量310.7万吨,比上年下降14.6%;油料总产量20.6万吨,下降1.4%;水果产量59.5万吨,增长13.6%;肉类总产量74.8万吨,增长9.1%。其它农副产品生产基本稳定(见附表)。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2001年,农村用电量达24.2亿千瓦时,增长8.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11.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0%;大中型拖拉机7061台,增加646台;农用载重汽车6956辆。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1.5万吨;改造中低产田土21.6万亩。2001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10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势头,经济效益逐步回升,工业经济发展后劲有所增强,工业生产、销售创近年来最好水平。200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5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见附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5.0亿元,增长16.0%;实现利税91.4亿元,增长19.6%;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产品销售率98.5%;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117.4%。全市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有9家,实现利税过亿元的企业达13户。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生产比上年增长45.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电子信息工业2001年实现增加值达45.6亿元,增长26.7%,实现利税16.9亿元,增长46.1%。

随着投资的持续增加,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90.2亿元,竣工产值272.0亿元。施工面积42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4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102万平方米,增加241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2001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势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9%,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8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3%,投资率为39.0%。按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8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6.6亿元,占基建投资的69.8%;更新改造投资64.9亿元,增长32.6%,其中制造业完成43.6亿元,占更新改造投资的67.2%;房地产开发投资170.8亿元,增长32.2%;其他投资65.0亿元。在全市投资总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投资287.0亿元,增长22.2%,市及市以下投资477.3亿元,增长29.2%。

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房地产市场活跃。2001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701.2万平方米,增长61.7%;商品房销售额129.7亿元,增长65.9%,其中住宅销售额105.3亿元。

五、国内贸易

2001年,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在“假日经济”和精彩纷呈的市场促销手段刺激下,全市消费品市场呈现稳中见旺的局面。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股份制经济零售额56.1亿元,增长31.3%,外商及港澳台商贸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零售额完成42.0亿元,增长29.6%。餐饮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实现零售额121.3亿元,增长18.6%。农村市场发展快于城市市场,全年市的零售额400.6亿元,增长1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26.9亿元,增长14.2%。

市场交易体系更加完善,零售商业和批发市场继续发展。年末共有商品交易市场929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532.1亿元。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交易市场达31个,其中上10亿元的市场5个,充分体现了我市作为商贸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六、对外开放

2001年,我市继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13个,比上年增长24.0%;合同投资额4.4亿美元,增长21.0%;实际利用外资3.1亿美元,增长17.0%。截至2001年底,全市共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75家。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下同)18.9亿美元,增长28.0%。其中,出口8.9亿美元,增长9.2%;进口10.0亿美元,增长51.1%。对外交流取得新进展,进一步加强了与我市建立友好关系的9个外国城市的交往和联系。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邮电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2001年,我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1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2.3%。

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发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民用汽车33.6万辆。全年新、改建公路1285公里,年末全市通汽车村达100%。全年货物运输量2.4亿吨,货物周转量414.1亿吨公里。其中公路货运量1.9亿吨,公路货物周转量78.4亿吨公里。全年旅客运输量5.2亿人,旅客周转量315.6亿人公里。其中公路旅客运输量4.9亿人,公路旅客周转量129.3亿人公里。民用航空事业发展较快,全年民航货物周转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为2.1亿吨公里和96.4亿人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服务领域不断拓展。2001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73.1亿元。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0万门,扩容20.5%;全市电话用户220万户,比上年末增长27.7%;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30万户,年内新增85万户。全年发行报刊6766种,发行报纸1.4亿张。

国内旅游保持较快增长,春节、“五一”、“十一”三个“黄金周”拉动作用突出。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25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2%;国内旅游收入142亿元,增长14.3%。涉外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外游客34.6万人次,增长30.5%;旅游外汇收入11650万美元,增长43.7%。

八、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秩序稳定。2001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257亿元,比年初增长19.4%;年末外汇存款18亿美元,比年初增长9.3%。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762亿元,比年初增长18.5%。现金收支状况良好,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711亿元,现金支出4547亿元,现金净回笼164亿元。

投融资方式趋向多元化,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年推荐四家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及香港上市,共筹资35.4亿元人民币和1.1亿港元。全市年末证券营业部达87家,证券投资者101万人。全年证券交易额2450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28.5亿元,承保额4100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9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全社会科技进步。2001年,全市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29项;年内新上科技项目198项,其中国家级11项,省级88项。全年科技项目投入资金11.6亿元,开发新产品77个,获市及市以上科技成果奖107个。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94家。

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2001年末,全市中小学校(含职业中学)达2738所,在校学生132.3万人,专任教师7.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7%。全市共有普通大中专学校68所,在校学生24.2万人,专任教师1.6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群众文化繁荣活跃、文化产业健康发展。2001年,我市11个市属专业表演团体共演出2148场,观众达144万人次。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7个,群众艺术馆5个,文化馆15个,博物馆10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23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364个;卫生技术人员5.3万人,其中医生2.5万人;各类卫生机构总床位3.9万张,其中医院床位3.4万张;全年总诊疗2842万人次。农村医疗网点覆盖率83.1%,农村卫生建设项目25个,投资总额2885万元。全市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2‰以内。

认真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培育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开创了我市体育事业新局面。2001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性比赛中,22人获第一名、12人获第二名。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市99.8%的中心完小以上学校和村小施行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7.8%。

十一、城市建设、公用事业和环境保护

2001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五路一桥”工程全年共完成投资20.6亿元,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同时,全面完成84条中、小街道的整治工程。

公用事业快速发展。2001年末,公交营运线路网长度1009公里;公交营运汽车2501辆,出租汽车8425辆。全年公交客运量5.8亿人次。全年市区天然气供气量18.3亿立方米,年末用气人口271万人,城市气化率79.4%。全年自来水日供水能力为128.5万吨。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环境监测网络覆盖全市。环境质量稳定,全年空气质量良好,空气污染指数为“良”的有51周。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分贝;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4%。全年工业“三废”治理项目87个,污染治理项目投资4317万元;其中治理废水项目44个,投资3176万元。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93万平方米,其中城区新增绿地面积158万平方米。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及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49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28元,比上年增长6.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67元,比上年增加145元。城区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4.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0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95亿元,比年初增长19.8%。

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色电视机145.0台、组合音响42.3套、家用电脑24.7台、空调47.7台、电冰箱94.0台、影碟机59.3台、移动电话54.7部。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电视机125.5台、摩托车46.1辆、电风扇180.1台、洗衣机52.5台、电冰箱20.0台。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87.8万人;有81.2万名(市本级)职工和71万名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全市有121万名城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357个社会福利机构拥有床位1.1万张,收养6625人。全市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80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32个。全市共有10.8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十三、人口

200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019.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7.1‰,死亡率5.5‰,自然增长率1.6‰;全市计划生育率96.2%。

注:

1、本公报为2001年快报数据,正式数据以《’2002成都统计年鉴》为准。

2、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均按现价统计,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