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江苏

徐州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6 13:48:31 来源:徐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64次

2003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突出发展主题,加快改革、调整结构和扩大开放,努力克服和化解非典疫情和严重雨涝灾害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七年来的最好水平,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初步统计(下同),全年全市生产总值(GDP)跃上900亿元的新台阶,达905.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提高1.1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13亿元,增长3.4%;第二产业增加值439.48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增加值327.05亿元,增长11.7%。人均GDP9990元,增长12.1%。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投资和消费的拉动作用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6.9:46.4:36.7调整为15.4:48.5:36.1,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7%,消费品价格上涨1.1%。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上涨3.3%,其中粮食上涨1.8%、油脂上涨13.7%、肉禽及其制品上涨2.8%、蛋类下降1.9%、水产品下降7.9%、鲜菜上涨32.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4%;衣着类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1.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0%;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9%,居住上涨1.9%。

私营个体经济蓬勃发展。年末城乡私营个体工商户12.65万户,从业人员35.48万人;注册资金148.99亿元,增长33.3%。其中私营企业1.70万户,增长8.8%;从业人员17.31万人;注册资金131.92亿元,增长45.7%。全年私营个体工业实缴税金17亿元,增长3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81.96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股份制、“三资”等企业在岗职工59.04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0.51万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25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3%。

企业改革加速推进。2003年末,市属242家工业企业已实施改革改制195家,改制面80.6%;盘活资金111.44亿元,3.70万名职工实现身份置换。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603项。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财政、金融、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还不稳固,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经济外向度偏低,新项目的产业、技术层次较低,部分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加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纯农户增收困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较大,县域经济实力不强,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就业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压力较大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中有降。粮食、油料播种面积减少,棉花、蔬菜面积扩大。全年粮食种植面积调减46.45千公顷,油料面积调减1.61千公顷;棉花、蔬菜面积分别增加17.93千公顷和21.4千公顷。受种植业面积调减和严重雨涝灾害影响,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下降。全年粮食总产量210.44万吨,下降29.3%;棉花总产量4.43万吨,下降30.2%;油料总产量10.29万吨,下降53.7%。,蔬菜总产量835.37万吨,下降10.7%。水果产量80.57万吨,下降13.3%。优质高效农业发展加快,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建成了100万亩专用小麦、50万亩优质无公害稻米、20万亩优质创汇花生、3万亩高质棉、100万亩创汇特色菜、100万亩设施蔬菜、8亿斤食用菌等特色主导产品。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283万亩,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17个。

林牧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林牧渔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8%,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84%。年末造林面积13984公顷,比上年末增加3319公顷。畜牧水产品产量较快增长,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全年肉类总产量42.41万吨,比上年增长4.7%;奶类产量13.5万吨,增长18.1%;禽蛋产量39.82万吨,增长0.5%;水产品产量14.73万吨,增长1.1%;蚕茧产量1.43万吨,下降13.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业基础建设不断加强,全年农村水利建设和农业开发投资完成6.5亿元。物质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413.2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8%;拥有大中型拖拉机6859台,小型拖拉机15.32万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69.68万千瓦,增长0.5%;日光温室面积331.8万平方米,增长16.5%。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3.97万吨,增长7.4%。农村用电量20.79亿千瓦小时,增长16.4%,有效灌溉面积468.66千公顷,增长0.5%。

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多种经营产值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87.4%,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优质、特色种植和养殖农产品比重上升,蔬菜、林果、畜牧业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新成绩。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276家,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727个。农村非农产业持续发展。全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邮电业、商业和饮食业等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12.8%,占农业及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4.5%,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工业增加值完成366.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

全年全部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21.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增长。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137.36亿元,增长21.8%,其中国有工业增加值55.94亿元,增长3.9%;集体工业增加值3.86亿元,增长8.0%。混合型、私有工业增势强劲。股份制工业增加值124.32亿元,增长28.0%;私营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增加值16.40亿元,增长36.7%。“三资”工业较快增长。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15.63亿元,增长22.0%。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平稳发展。农村工业完成增加值44.19亿元,增长34.8%;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163.36亿元,增长18.4%。重工业增长明显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增加值77.8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43.45亿元,分别增长13.1%和30.8%。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7%。工业用电量保持较快增长。全年用电量84.77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量62.69亿千瓦时,增长12.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工程机械、食品、汽车电子等比较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增势强劲,规模经济进一步壮大,徐工集团、维维集团、徐州卷烟厂、大屯煤电公司等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兴起,一些传统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稳定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新产品产值52.04亿元,比上年增长66.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5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32种,下降的有18种。与上年相比,纱增长25.9%、卷烟增长5.8%,酒精增长43.1%、豆奶粉系列产品增长17.4%、原煤增长7.1%、发电量增长17.8%、生铁增长61.2%、烧碱增长23.2%、水泥增长10.0%、汽车起重机增长57.5%、装载机增长97.0%、压路机增长52.7%、车放机增长15.8%、布下降10.1%、化肥下降9.9%。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670.84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实现利税80.36亿元,增长38.6%,其中国有控股企业54.83亿元,增长42.6%,大中型企业64.96亿元,增长36.5%;实现利润28.91亿元,增长54.1%,其中国有控股企业15.59亿元,增长90.6%,大中型企业21.97亿元,增长52.4%。全年亏损企业亏损总额2.59亿元,比上年下降17.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下降25.9%,大中型企业下降18.6%。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99,比上年提高16.45个点。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72.77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全市建工系统建筑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617.55万平方米,增长1.4%;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42.97万平方米,增长10.8%;全员劳动生产率为每人4.94万元,增长2.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3.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5%,增幅提高6.2个百分点。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增长迅猛,完成投资227.18亿元,增长33.1%,增幅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32.72亿元,增长30.0%;更新改造投资50.74亿元,增长27.5%;房地产投资30.10亿元,增长20.3%。集体投资下降,城镇和农村集体分别投资1.42亿元和8.18亿元,下降79.3%和29.3%。城镇私营和个体投资下降,投资29.38亿元,下降9.6%;农村私营和个体投资66.83亿元,增长48.6%,呈现快速增长。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工业项目投资增势迅猛,全年全社会工业投资150亿元,增长43%,其中投资亿元以上工业项目84个,徐钢大口径球墨铸铁管、西区热电厂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新增一批生产能力。重大建设项目进展顺利,66项重点工程完成投资94.78亿元,占国有及其他投资的41.7%,大屯煤电铝一体化等55个项目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彭城电厂二期工程等33个项目按照年度计划开工建设,徐工集团科技压路机及路面机械改造工程等26个项目按期竣工。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国有及其他投资建成投产项目36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3.54%;新增固定资产116.53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51.3%。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完成增加值67.12亿元,比上年增长9.8%。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400.73亿吨公里,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铁路165.82亿吨公里,下降2.3%;公路38.06亿吨公里,下降2.0%;水运29.21亿吨公里,增长1.3%;管道170.10亿吨公里,增长4.2%。完成货运量10066.36万吨,比上年增长1.6%。其中铁路1543万吨,下降1.2%;公路5052万吨,增长1.0%;水运620万吨,增长1.5%;管道2850.89万吨,增长4.4%。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周转量75.04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9%。其中铁路30.16亿人公里,下降1.0%;公路44.01亿人公里,下降8.9%;民航0.87亿人公里,下降15.9%。完成客运量7055.32万人,比上年下降6.5%。其中铁路754.59万人,下降0.4%;公路6292万人,下降7.1%;民航8.73万人,下降15.9%。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1687万吨,比上年下降2.9%。全市公路里程达90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99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里程598公里,新增高速公路126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16.49亿元,比上年增长18.6%。邮电业务总量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07亿元,邮政业务总量2.98亿元,分别增长0.9%和7.8%。邮电业务收入21.98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电信业务收入10.1亿元,邮政业务收入3.02亿元,分别增长15.3%和15.4%。年末局用交换机容量226万门,比上年末增加31万门。固定电话用户数175.25万户,其中住宅电话133.40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8.08万户和12.65万户。全市电话主线普及率每百人19.3部,比上年增加4.1部。移动电话136.88万户,新增45.03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不含上网卡)8.99万户,增加1.37万户。

旅游业稳步发展。“非典”过后,旅游业快速复苏,尤其“十一”黄金周假日效应进一步显现,促进国内外旅游快速增长。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587.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7%;旅游总收入44.45亿元,增长15.2%。其中,接待来徐旅游、参观访问及从事各项活动的海外游客3.64万人次,创汇2136.7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4.7%和19.4%;接待国内游客583.58万人次,旅游收入42.68亿元,分别增长14.5%和15.0%。全年商品创汇617.52万美元,增长19.4%.

六、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5.42亿元,增长12.0%,增幅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其中个体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02.86亿元,增长13.7%。城乡市场基本协调发展,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47.91亿元,增长11.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7.50亿元,增长12.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02.25亿元,增长11.5%,餐饮业零售额29.87亿元,增长15.4%,其他行业零售额3.30亿元,增长12.9%。住房、汽车、教育、旅游、数字化产品、家庭装修、餐饮等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市场建设持续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市场480个,其中年成交额在亿元以上的市场25个,10亿元以上市场3个。全年市场成交额570亿元,比上年增长0.7%。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7.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4.2%,其中出口总额2.97亿美元,增长24.7%。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全年新签协议外资项目166个,协议外资金额5.73亿美元,分别增长39.5%和30.1%;实际利用外资3.41亿美元,增长36.3%。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持续活跃。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1.71亿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营业额1.59亿美元,分别增长41.1%和42.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突破80亿元,达82.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同口径增长2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0.97亿元,增长24.0%(同口径增长21.8%);上划中央收入41.85亿元,增长28.7%。财政总收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为9.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60.65亿元,增长16.6%。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建设支出1.40亿元,增长44.9%;农林水支出3.69亿元,增长18.4%;教育、科技三项费用为11.41亿元、0.58亿元,分别增长8.3%和18.6%;抚恤和社会救济费、社会保障支出为1.97亿元和3.09亿元,分别增长27.4%和53.8%;卫生经费2.97亿元,增长41.0%。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727.72亿元,比年初增加109.55亿元,增长17.7%。其中企业存款189.5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2.2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1.75亿元和65.44亿元,增长20.1%和15.7%。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461.41亿元,比年初增加61.81亿元,增长15.5%。其中短期贷款320.03亿元,中长期贷款116.24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32.42亿元和17.42亿元,增长11.3%和17.6%。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年末全市拥有保险机构11个;承保额达1603.3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9.6%。全年保费收入24.2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其中产险保费收入3.10亿元,增长5.2%;寿险保费收入21.17亿元,增长41.7%。全年赔付2.99亿元,增长43.5%。其中财产险赔付2.16亿元,增长21.3%;寿险赔付0.83亿元,增长1.8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持续发展。科技队伍加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05万人。全市县以上国有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30个。科研经费继续增加。全年科学事业费1745万元,增长33.8%。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科技成果247项,通过鉴定141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9项,填补国内空白12项。受理国家专利申请1336项。技术市场持续活跃。全年签订技术合同1136项,技术合同金额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高新技术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步伐加快。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火炬计划项目32项、星火计划项目110项,总投资15.6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民营科技型企业64家。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8家,民营科技型企业708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118亿元,增长21.6%。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不断加强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7.18万人,比上年增长5.8%;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学生3.34万人,增长5.6%;普通中学371所,在校学生80.23万人,增长11.6%;职业中学31所,在校学生2.18万人,增长2.8%;小学945所,在校学生96.28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9.92%。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文化活动健康活跃,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和社会科学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文化系统拥有公办文化馆(站)7个,公共图书馆总藏量150.1万册。拥有市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各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98.7%。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1100个,其中医院117个,卫生防疫机构14个,防治机构5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1.82万张。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90万人,其中医生1.10万人。儿童计划免疫防范措施不断加强,常见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降低。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成功承办“徐工杯”全国击剑冠军赛系列赛(第二站),这是我市今年首次承办的国家级体育赛事。全年承办省级体育比赛十一项,是近年来承办省级比赛最多的一年;成功举办十八项次市级比赛,参赛人数达1.84万多人。在国际重大比赛中,徐州籍运动员获金牌3枚。共参加31个项目的省级比赛,获金牌84.5枚,总分2858.5分,金牌、奖牌和总分均居全省第二名;向省级以上输送32名优秀运动员。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蔚然成风。新建全民健身工程4个和全民健身点46处。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竞赛活动。成功举办了淮海经济区羽毛球邀请赛等28项群众体育赛事,极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中山路南路延长段、解放北路延长段等城市主干道建成通车,京福高速东绕城段、宁宿徐高速徐州段投入运营,云龙风景区退渔还湖、显山露水工程进展顺利,故黄河清淤工程全面完成,道路绿化和公共绿地面积持续扩展,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更加优美。全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336.24公顷,新增和更新路灯5090盏。年末拥有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140辆,运行线路网总长度600公里,新增公共汽车线路6条,年末公共汽车线路84条。全年运送乘客2.09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24亿人次。出租车运营车辆2085辆,增加136辆。水厂日综合生产能力72.5万立方米;年供水总量11278万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供应量5166万立方米。煤气供气总量4580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2.36万吨,气化率达80%。新增道路面积8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1平方米,增加0.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9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9.52%,上升2.94个百分点。

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工作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各级环境监测站11个,建成烟尘控制区21个,面积260.5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4.2%;环境噪声达标区16个,面积234平方公里,增长24.0%。对重点排污单位和机动车进行了排污达标治理。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61个,大气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户籍人口908.6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4.50万人,增加34.19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9.46‰,死亡率3.78‰,人口自然增长率5.68‰。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工资总额80.27亿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56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14.1%;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54元,增长11.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12元,同口径增长3.9%。居民消费结构不断改善,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持续增加。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住宅建筑面积122.62万平方米。年末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29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29.5平方米,增加3.84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有66.20万名职工和20.75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70.70万人参加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继续推进,有60.20万名职工和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农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71.61万人。全市有3.91万名城镇居民和0.89万名农村居民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年末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8996张,收养7646人,城乡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救济46万人次。

注: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公报中全市生产总值(即原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村非农产业总产值增长速度按当年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