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国民经济发展步入了全面提速的快车道,呈现出总量攀升、增速加快、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局面,经济实现新跨越,发展迈入新起点。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全年全市生产总值605.9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3亿元,增长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45.4亿元,增长23.1%;第三产业增加值247.1亿元,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5.2:24.0:40.8。
市场物价涨幅不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3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及用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和居住价格分别上涨2.6、0.2、0.6、3.2、0.8、-0.6、7.5、2.7个百分点。(附表1)
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上涨1.9%;燃料价格上涨4.3%;金银珠宝价格下降9.7%。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全市城镇新就业6.3万人,新增就业5.91万人。
二、农业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119.4万吨,比上年增长3.4%。其中:大豆同比下降5.4%,玉米同比增长10.8%,水稻同比下降4.0%,薯类同比下降56.2%。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4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0.2%;农用拖拉机达到11.6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9万台,小型拖拉机7.6万台。
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175.9万公顷,同比增长5.9%。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为97:3。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克服能源供应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62.8亿元,同比增长24.2%。市本级规模以上工业25家,实现增加值4.2亿元,同比增长13.5%。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大幅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6.4%,产品销售收入209.7亿元,增长20.6%;利税实现33.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4.8亿元;利润总额23.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51.9亿元。
建筑业快速发展,效益同步提升。全年具有新资质的建筑企业实现产值40.7亿元,同比增长36.9%;实现利润17209万元,同比增长114%;实现税金21844万元,同比增长124.7%。施工房屋面积226.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9.8%;房屋竣工面积223.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32.0亿元,同比增长67.2%。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完成投资84.5亿元,同比增长52.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完成2.4亿元,同比增长26.7%。按产业分,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8亿元;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15.4亿元,同比增长78.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06.8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6.6亿元,同比增长120.1%。
2009年全市施工项目个数为515个,同比增长55.6%。其中,本年新开工项目443个,同比增长69.7%。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值略有下降。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分城乡看,市级消费品零售额126.5亿元,增长21.2%;县级消费品零售额35.3亿元,增长10.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9.1亿元,增长18.4%。分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2.6亿元,同比增长8.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53.5亿元,同比增长21.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6.3亿元,增长18.4%;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8.5亿元,同比增长16.7%。全年进出口总额为7345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5%。其中,出口总额5953.4万美元,下降6.5%,进口总额1391.6万美元,同比下降6.7%。利用外资健康发展,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全年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774万美元,增长4.0%。
六、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19.3亿元,增长21.8%。一般预算支出72.5亿元,增长12%。
金融业稳步发展 ,城乡居民储蓄持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71.5亿元,比年初增加69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63.3亿元,比年初增加44.4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237.1亿元,比年初增加30.2亿元。
七、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较快发展。全市共有普通中学317所,招生8.6万人,在校生30.8万人,其中高中40所,招生2.7万人,在校生8.0万人;普通小学1775所,招生4.97万人,在校生27.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0所,招生600人,在校生2439人。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09年全市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评选出绥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1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28项。申请专利70件,授权专利82件。全年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41份,合同金额8520万元。
综合技术服务进一步改善。2009年末,全市共有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52个。全市已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指挥系统1个,气象公益服务站10个,电视天气预报制作服务系统10个。
八、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09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展览馆5个,科技馆1个。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干线网络总长18208.83公里。中波发射机2部,功率11.0千瓦;调频发射机78部,功率25.890千瓦;电视发射机65部,功率为28.833千瓦。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81%,电视覆盖率为99.05%。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51.5万户。
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19个。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1个,卫生技术人员1264人。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卫生技术人员109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全年我市在省及省以上比赛中获得金牌47枚,银牌43枚,铜牌39枚。
九、人口、环境保护
2009年全市出生人口5.9万人,死亡人口2.7万人,全年净增人口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5.46‰。年末全市总人口58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5.5万人,占26.8%;农业人口424.7万人,占73.2%。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13.0%,达到75.5万人。
自然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21 个,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6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平方2501.76公里,占辖区总面积的7.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9年全市在岗职工22.8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743元,增长11.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40元,比上年增长1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71.6元,比上年增长16.1%。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5.4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2平方米,增长6.8%;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7.96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09年末全市城乡对象总数达46.6万人,发放救助资金6.7亿元,应纳入低保的对象基本实现应保即保,应退即退。低保资金做到了按月及时足额发放,上级拨付我市救灾救济资金全部按要求及时拨付,到位率100%。为13.59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4.17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的变化,如有个别指标总量的增长情况与上年公报发表的数据不一致,均以本公报为准。
附表1:各类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类 别 2009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3
食品 102.6
粮食 111.3
肉禽及其制品 89.8
蛋类 103.6
水产品 104.3
鲜菜 115.0
烟酒及用品 100.2
衣着 100.6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 103.2
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 100.8
交通和通信 99.4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 107.5
居住 102.7
附表2:2009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2009年 比上年增长(±%)
混合饲料 (吨) 34459 -17.3
食用植物油(吨) 22285 47.5
乳制品 (吨) 111239 -29.3
纱 (吨) 5025 -4.2
发酵酒精 (千升) 391626 12.8
啤酒 (千升) 64607 -7.5
化肥 (吨) 6175 -24.6
中成药 (吨) 69.9 176.4
发电量 (万千瓦小时)42661 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