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黑龙江

大兴安岭地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5 19:54:25 来源:大兴安岭地区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19次

2003年,全区人民克服了“非典”疫情的冲击、持续百余天的森林火灾和农业的前旱后涝等各种不利因素,在地委、行署、林业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努力实施生态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

一、综合

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初步核算,2003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532374万元,比上年增长7.5%,连续三年保持了7%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8184万元、161860万元、212330万元,分别增长11.1%、5.5%和6.5%。三次产业结构为29.7:30.4:39.9。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61元,增长7.6%。

2003年是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的一年。结构调整框架已初步形成,一是抓对俄采伐,实现传统产业的战略转移;二是抓优势产业,推进林产工业精深加工;三是抓特色经济发展,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为100%,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足额按时发放率为100%,企业养老金征缴率为99.0%,符合条件的城镇困难群众能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的有3.48万人,保障率达到100%,拨付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到位率为100%。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2003年新增就业人数实现0.55万人,再就业率实现65.0%,登记失业率为3.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低,经济发展缺少大项目拉动;二是由于自然灾害导致农业欠收、农民减收,给今年的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困难;三是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牧业等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二、农业

2003年,是我区农业发展不平凡的一年,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地区经济发展的总思路,实施生态战略,发展特色经济,实现种植业与畜牧业“主辅换位”。面对严重的火灾、旱灾和严重的洪涝及低温等多种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群众奋起抗灾自救,努力降低损失,农业经济持续增长,全年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1亿元,比上年增长5.7%。

种植业总产量因灾减产。

林业快速发展,全年共实现林业产值145547万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木材采运产值96629万元,比上年增长4.1%。营林情况良好,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11公顷,零星植树135.3万株,育苗84.6公顷。

畜牧业迅猛发展。全区畜牧业总产值达36998万元,比上年增长91.5%,占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上年的8.7%上升到15.9%。奶牛存栏2230头,增长36.6%。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23.3%、22.4%和101%。

特色养殖业快速发展,全区2003年特色养殖业为畜牧业贡献产值1.3亿元,占全区畜牧业总产值的35.1%,比上年增长11%。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3.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4%。拥有农用拖拉机8146台,增长7.8%。化肥施用量(折纯)4507吨。农村用电量526万千瓦小时,增长1.7%。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区工业企业乘西部开发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东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应市场变化,努力克服多种困难,确保我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全区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11196万元,比同期增长22.5%,其中国有经济完成产值68285万元,同比下降0.9%;非国有经济完成产值142911万元,同比增长33.4%;森工工业完成产值125588万元,同比增长16.3%,地方工业完成产值85608万元,同比增长33.2%。全区工业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增长高点,全年都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对全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产业结构和产品调整继续加大,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产值比由上年的40.0∶60.0调整为今年的32.3∶67.7;木材加工业与非木材加工业产值比由上年的39.2∶60.8调整为今年的41.1∶58.9。

受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影响,2003年全区建筑业发展也呈下降趋势。全年全区级别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48922万元,比上年下降39.1%,其中:建筑、安装工程45075万元,比上年下降42.2%。2003年级别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052万元,税金总额达到1690万元。全年施工房屋面积31.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6.5%,竣工房屋面积25.7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5.2%。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以来,我区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目标,紧紧围绕“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总体部署,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但由于没有大项目的及时跟进,我区200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6616.8万元,比上年下降14.9%,扣除天保事业费后完成投资137007.8万元,比上年下降5.7%。在全部投资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598.8万元,比上年下降21.5%。完成投资占总投资的82.7%。

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9280万元,比上年下降23.5%,扣除天保费用后基本建设投资完成89671万元,比上年下降18.0%;更新改造投资13049万元,比上年下降8.6%;其他投资13862.8万元,比上年下降3.2%;房地产开发投资20425万元,比上年增长1.8倍。从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04390.8万元,比上年下降15.7%;地方项目完成投资92226万元,比上年下降13.9%。

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有:新建、改建公路63.2公里,新建中小学建筑面积5880平方米,新增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200个,城市防洪堤长度4.75公里,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4万吨/日。

五、国内贸易、物价

2003年我区继续实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积极财政政策,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虽然“非典”疫情对我区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是暂时的、有限的。全年全区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72250万元,增长7.1%。其中: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8698万元,增长7.4%,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552万元,增长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达139563万元,增长6.0%;餐饮业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实现零售额为16832万元,增长10.7%;其他行业零售额为15855万元,增长14.5%。从商品类别看:食物类商品零售额为76309万元,增长5.6%;穿着类商品零售额为32612万元,增长8.9%;用品类商品零售额为42043万元,增长9.6%。

全区城镇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656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恩格尔系数为35.1%,比上年高0.8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物价小幅上涨。全区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分类别看,烟酒及用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价格分别上涨5.7%、1.5%、9.8%、3.9%;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价格分别下降1.3%、4.5%、0.4%、0.1%。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2003年我区对外进出口大幅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完成356.17万美元,增长27.3%,其中出口完成172.74万美元,下降38.1%;进口完成183.43万美元,增长299.7倍。

2003年对俄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境外采伐完成15万立方米,增长21.9%;在外劳务人员1164人,增长51.9%。

我区加大了旅游宣传力度,旅游业稳步增长。全年接待各类旅游者89300人次,增长12.0%。其中接待海外旅游者1904人次,创造旅游者外汇收入28万美元,增长86.7%;全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216万元,增长10.0%。

七、交通、邮电业

2003年,交通运输业受“非典”和春季火灾的影响,客运量下降,货运量增长。2003年,全区完成货运量872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铁路货运量完成530万吨,同比增长14.2%,公路货运量完成342万吨,同比下降13.0%;全区客运量完成292万人,同比下降13.9%。

邮电通信业仍保持了大幅增长。全年完成邮电通信业务总量32136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区本地电话用户达18.5万户,比上年增长35.0%;移动电话年末达19.2万户,比上年增长22.3%;国际互联网用户2.7万户,比上年增长17.4%;特快专递8.5万件,同比增长30.8%。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2003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813万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4.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6933万元,增长1.7%。全区地方财政支出67796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4551万元,增长11.3%。财政支出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原则:农业支出2912万元、林业支出7838万元、支援不发达地区823万元,分别增长176.5%、274.3%和93.6%。

金融形势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86303万元,比年初增加71340万元。其中,企业存款153895万元,增加25124万元;居民储蓄存款687148万元,增加56880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96800万元,比年初减少11144万元。其中,短期贷款188746万元,减少了9816万元;中长期贷款85413万元,增加6193万元。年末货币累计净投放70562万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费收入24186万元,比上年增长25.4%,其中:财产险收入3000万元,增长3.8%;寿险收入21186万元,增长29.3%。支付各类赔款2080万元,比上年下降26.2%。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503万元,比上年下降3.0%;寿险赔付577万元,增长17.7%。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2003年新成立的大兴安岭职业学院当年招生873人,其中:本科100人、专科370人、中专403人。学年末在校学生2349人,其中:本科257人,专科817人,中专1275人。学年末全区共有普通中学33所,招生9466人,在校学生27799人,同比增长1.4%;小学117所,招生5672人,在校学生38657人,下降4.2%;幼儿园16所,入园2360人,在园幼儿3470人,下降14.5%。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现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3个,科研人员124人;有4家企业设立了研发机构和技术中心。全年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获得科技经费384万元。地级科技项目计划经费400万元,共5个大项目38个课题。全年进行科技成果鉴定4项,获地级科技进步奖7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4个,文化站10个,公共图书馆6个,新落成博物馆一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86.2%,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54座,其中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5.76万户,比上年增加0.03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

卫生事业规范运行。年末全区共有卫生机构36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7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164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2027张。全区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78人,其中执业医师1141人,执业助理医师216人,注册护士1064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个,卫生技术人员188人。妇幼保健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74人。全区共有乡镇卫生院32个,床位327张,卫生技术人员402人。

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赛事中,我区体育健儿成绩显著,全年共获得金牌15枚,银牌17枚,铜牌21枚。

十一、人口

人口低速增长。2003年全区人口出生率6.07‰,死亡率3.43‰,人口自然增长率2.64‰。年末全区总人口527797人。其中城镇人口476523人,占总人口比重90.3%;乡村人口51274人,所占比重为9.7%。男性人口272092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6%;女性人口255705人,所占比重为48.5%。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4。0―14岁人口79856人,占总人口比重为15.1%;15―64岁人口415693人,所占比重78.8%;65岁及以上人口32248人,所占比重6.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2003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总量减少,职工平均工资增加。年末全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05736人,下降4.8%。年末在岗职工103770人,下降5.3%。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358元,增长9.9%。

注:

1、本公报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数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或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三次产业结构按新的行业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

4、由于统计制度方法的变化,个别指标总量的增长情况与上年公报发表的数据不一致,均以本公报为准。

关闭
关注公众号 获取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