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陕西

安康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9 11:18:30 来源:安康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73次

群众文化生活繁荣,基层文化建设得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取得显著进展。今年,我市启动了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试点建设,落实财政资金80万元,为189个行政配备文化活动器材,改造了1个影剧院,全市农村电影放映3万场次,观众达3728万人次,实现了全市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同时为2个剧团配备了流动舞台车和锣鼓、乐器、秧歌等设备。

广播电影电视业保持稳定发展。至2007年末,全市共有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0座,县级广播电视台9座。全市共播出2套广播节目。广播节目中,市台2套,县级广播电视台  9套。全市共播出12套电视节目。其中,市台无线节目3套,有线节目3套,县级广播电视台节目9套。

2007年,全市(包括市级、县级及县以下)广播电视传输网干线总长1763.22公里,市以上干线网总长较上年新增135公里。县级及县以下干线网总长达到1223.88公里。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12万户,较上年末新增0.9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达到0.8万户,比上年增加0.6万户。

全市共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1座,发射功率20千瓦。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发射功率20千瓦,一千瓦以上调频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发射功率9千瓦。2007年,完成农村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年度建设任务,全市广播发射功率比上年新增3千瓦,电视发射功率比上年新增10千瓦。

全市广播综合覆盖率86.43%,电视人口覆盖率90.84%,分别比上年末增加0.59和0.49个百分点。

2007年,全市出版报纸2种, 5.2万份, 41.6万印张。综合档案馆11个,全部面向社会开放,其中:档案馆馆藏资料99212册,馆藏档案393717卷,现开放档案19300卷。2007年接待查档15809卷次,资料1301册。

2007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287个(不包括诊所),全市共有床位6290张,其中,医院床位4122张,卫生院病床1962张。卫生人员919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7609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3691人,注册护士1967人。截止2007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了全市10个县(区),参合农民达到224.61万人。

2007年,以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为主题,加快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全年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100余次,参与人数近10万人。全市共同投资200余万元,在70个行政村和30个乡镇、社区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城乡群众健身设施和条件。全年通过培训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50余名。成功举办了安康市第八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全面加强竞技备战,努力提升竞技体育水平。2007年我市运动员参加省以上体育竞技,共获得冠军7个,亚军10个,第三名17个。

十一、环境保护、安全生产

2007年,市委、市政府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性工程,摆在了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出现新的转折。在全市经济社会保持较高增幅的情况下,我市的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好转,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出现明显下降趋势。

2007年全市自然保护区总数达3个,总面积60275公顷,占我市国土面积的2.56%。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总面积达28103公顷,占我市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46.62%。2007年,城市空气质量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天数为354 天,综合污染指数平均为2.12比2006年下降18.8%,跻身全省十一个城市(区)考核的前列。汉江安康段及其主要支流8个监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控制在国家环境噪声标准以内,比上年有所好转。

2007年,列入省委、省政府目标责任考核的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双下降,完成了污染减排目标,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06年削减6.11%,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3.8%。

2007年全市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全面完成了省上下达我市的安全生产控制考核指标,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出现了总体稳定、趋向好转的发展态势。

据统计,2007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94起,同比减少222起,下降31%;死亡127人,同比减少115人,下降47.5%。其中,发生较大事故8起,同比减少3起,下降27.3%;死亡33人,同比减少11人,下降25%。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回升。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5.25万人。全年出生率10.07‰;死亡率7.87‰,自然增长率2.20‰。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51元,比上年增加1192元,增长17.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人均消费支出6226元,增长1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平方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56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13元,比上年增长14.15%。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07平方米

2007年末,我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11.85万人,减少1.25%。据劳动部门统计,2007年度,我市新增就业人数12929人,登记失业人数8787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3592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51%,就业压力依然很大。

在岗职工工资高速增长。2007年度,我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20.67亿元,增长32.57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266元,增长35.45%。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据劳动部门统计,2007年度,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8.6万人,比上年净增2877人;企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0.6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人数9.4万人,离退休人员总数2.33万人;全市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数15.3万人,比上年增加1.6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5.1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8万人。

2007年全市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197个,共有床位   17250张,收养人数达16720人。其中,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有173个,床位数11000张,收养人数9576人。

2007年是我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十二月底全市共保障2.16万户、4.64万人。其中,享受“分类施保”9553人,保障标准每人每月145元,支出低保金5328万元,基本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和按月社会化发放。 2007年,我市加大农村低保工作力度,提高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全年农村低保人数达到24.69万人;全市3.09万名农村“五保”对象中,已集中供养0.96万人;城市医疗救助试点达到4个,覆盖城市低保对象2.75万人,截止2007年底,对全市1.74万城市低保对象实施了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已达19.24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合作医疗人数达17.75万人次。2007年安置城镇义务兵和士官28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