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四川

泸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18 14:49:07 来源:泸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3338次

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31.16亿元,增长5.4%,现金支出1019.39亿元,增长5.0%,货币净回笼11.77亿元,增长60.6%。

保险事业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全年共有保险机构21家,按业务性质分,有财产险机构11家,寿险机构10家。全年保费总收入21.42亿元,增长53.1%。其中,财产险收入4.74亿元,增长18.8%;人寿险收入16.68亿元,增长66.7%。全年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5.69亿元,增长38.9%。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3.04亿元,增长18.6%,人寿险赔付金额2.65亿元,增长73.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共有高等教育学校4所,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校)31所,普通中学218所,小学280所,小学教学点953个。普通高校研究生招生295人,在校821人,毕业233人;本专科招生1.15万人,在校3.32万人,毕业7665人。中等专业学校31所(不含技工校),招生3.36万人,在校学生7.88万人,毕业2.1万人。少岷职校创建成为国家级重点职高。普通中学招生9.96万人,在校27.64万人,毕业8.40万人。小学招生6.58万人,在校39.89万人,毕业6.8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6所,招生284人,在校194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8.54%,高中毕业生升学率57.95%。全市25922人参加普通高考(不含职高),本科上线人数8870人,上线率34.2%。全市19326人参加成人高考,录取人数8833人。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创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42 项,组织实施了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47项。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获省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188项,获专利申请授权101项,其中发明5项。技术市场交易活跃,全年技术合同登记46项,实现成交金额 698.89万元。年末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7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有博物馆1个,文化馆8个,艺术表演团体4个。公共图书馆6个,藏书67.66万册。国家级文物保护区5个,省级文物保护区26个,市级文物保护区70个。有线电视用户45.31万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2.10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32.3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98%,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6.38%。

年末卫生机构89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87个,妇幼保健院(所、站)7 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8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 8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481张。卫生技术人员7258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037人,注册护士2103人。

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400.2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4%。我市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体育活动丰富多样。我市紧紧围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这一主题以贯穿全年的群众健身赛事活动为主线,广泛开展各种大型群众健身活动,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纷纷举办。在今年9-11月成功举办了泸州市第五届运动会,本届运动会共设21个比赛项目,36个单位组队参赛,运动员总人数达2435人,共产生293枚金牌,县区青少年组有2人2次,成年组5人7次打破市运会纪录。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体育比赛,共获得金牌22枚、银牌37枚、铜牌47枚。体育事业实现历史性突破。泸州籍运动员邹凯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夺得举国无双的3枚金牌;陈中云在皮划艇比赛中夺得第五名,创造了中国人在这个项目上的最好成绩。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4688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扩容加快推进,城市形象不断提升。酒城大道5.5公里道路建成通车,蓝安路一期拓宽改造、蜀泸大道改造等一批市政工程全面竣工。沱江一桥复线桥、国窖大桥、沙茜片区开发、南部次干道工程正在建设中。全年完成17条小街小巷和45条街巷路灯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53.1平方公里,增加5.1平方公里。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森林城市工作有序开展,城区绿化覆盖率38.2%。

全年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074毫克/立方米、0.035毫克/立方米和0.082毫克/立方米。全年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和二氧化硫天数的比例分别为55.0 %和45.0%。酸雨频率为74.7%。市内长江段、沱江段、永宁河等主要河流的水环境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4.5分贝,较上年下降0.2 分贝。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未突破省政府下达的指标范围。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2008年末,全市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1.3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面积 2.87万公顷,省级自然保护区 1个,面积3.65万公顷。

安全生产成效显著。安全生产责任层层落实,乡镇安全监管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重大隐患治理效果明显,煤矿瓦斯和水患治理取得新进展。有效遏制了较大以上事故发生,实现了“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取得了建市以来的最好成绩,被省政府评为安全生产先进市州。全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748起,死亡250人,分别下降36.07%和15.25%。全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0.51人,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7.6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7.8人,煤矿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4.27人,四项指标分别下降30.1%、31.6%、27.3%、45.7%。全年发生较大事故2起,下降71.4%,未发生重大以上安全事故。各项指标均在省政府下达的控制指标以内。

十二、人口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493.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6.56万人,农业人口406.82万人;男性人口256.44万人,女性人口236.94万人;0-18岁人口107.16万人,18-35岁人口126.47万人,35-60岁人口187.88万人,60岁以上人口71.8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7.60万人,死亡人口4.41万人。

据2008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测算,全年人口出生率10.99‰,上升1.64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7.62‰,上升1.11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3.37‰。年末常住人口430.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3万人,增长0.3%。全市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161.96万人,乡村人口268.44万人。城镇化率为37.63%,提高1.2个百分点。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镇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065元,增长18.7%,其中人均工资收入8339元,增长20.4 %。人均消费性支出8857元,增长16.0%。其中,人均食品支出3951元,增长20.0%;人均衣着支出976元,增长40.8 %;人均家庭设备用品618元,增长0.3%;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11元,增长11.9%;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23元,增长31.7%;人均居住支出638元,下降1.8%;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857元,增长3.0%。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44.6%。